□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18年前,抗击非典时,他写下铮铮誓言;18年后,他再次逆向而行,践行誓言。
2020年1月27日凌晨4点,农历大年初三,接到“赶赴武汉”命令的5个小时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只身一人启程赶赴首都机场集合地点。路途中,望着窗外熟悉的家园,古稀老人写下:“疫情蔓延举国焦,初二星辰奉国诏。晓飞江城疾, 疫茫伴心悌。隔离防胜治, 中西互补施。冠魔休猖獗, 众志可摧灭”的诗句。
这又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披荆斩棘,一路无眠。
“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
抵达武汉深入了解疫情后,张伯礼提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确诊、疑似、发热和密接的四类人员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同时,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他认为:“只隔离不吃药只成功一半。”于是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四类人员中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逐步下降,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2月12日,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张伯礼在特殊的“中医药的阵地”上开始了“战斗”。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相,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超负荷的工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他不想耽搁分秒,只想保守治疗,直到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其“不能再拖,必须手术”。术前,照例征求家属意见,他怕老伴担心,说:“不要告诉家人,我自己签字吧。”术后还笑着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真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术后第一天,张伯礼便开始处理文件。第二天,因担心病情为外界所知而影响士气,他把自己的上衣套在病号服外,衣领拉高,在病房角落的木椅上坐了整整4个小时。
在武汉的80多天里,中医方舱医院创造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纪录。
“中医药古老却并不落后”
寻求科学的依据,对于传承千年的中医来说,是一场艰难的问道。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是张伯礼毕生的事业。
对于张伯礼来说,探索中医药现代化的初心,来自早年的兴趣与学习。20世纪60年代,张伯礼曾在渤海边一个渔村从医,目睹一位老中医用一剂大承气汤,治好了一位患者的急性肠梗阻,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医的古老和神奇。1979年,张伯礼考取天津中医学院的首届研究生,经过系统学习,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的思想,开始深深影响着他。
“中医药古老却并不落后”,数十年的探索,也让张伯礼的这一信念愈发坚定。1999年,为了摸清复方丹参方的有效成分,一项关于《方剂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的科研方案,正式入选国家973计划,张伯礼担纲首席科学家。
从2008年开始,他就在中医药大学建设了中药组分库。如今,库里已存放有6万多味中药材。方剂研究团队每天几乎16个小时扑在实验台前,寻找中药的有效部位、作用途径、主要靶点,在数万种组合中寻找最佳配比。
发展大中药产业、推动设立中医药法、培育中医药人才……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张伯礼步履不停。由他领衔的组分中药研究团队,正在依托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等国之重器,发展科学、精确的循证医学,将现代化中医药研究推向深入。
“仁慈的爱心更为重要”
“医术固然重要,但想成为一名好医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仁慈的爱心,更为重要。”从医40余年来,张伯礼一直用自己的仁心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我来这儿不光是看病,还跟着张院士学做人。”一位“老”患者曾这样表达自己对张伯礼的敬仰,“这五六年里,每次来,他除了给我调整处方,还总是宽慰我。患者再多,他也会耐心地看完所有病人。有一次一直看到晚上9点,他依然不急不躁,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有耐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人民英雄……职务越来越多,声名越来越高,张伯礼的医者仁心从未改变。
张伯礼一直重视中医学教育,他认为任何一个学科成熟发达的标志,就是要建立标准,中医人才培养也应有统一的标准。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全球第一个中医学国际标准。张伯礼组织编写的世界中医核心教材13册,已被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他先后捐出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药贡献奖、岐黄贡献奖、树兰医学奖及各种科技进步奖奖金400余万元,在学校设立“勇搏”基金,奖励立志成才、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大医精诚守初心。如今已卸任校长的张伯礼,对中医药事业仍未“卸甲”,他仍活跃在校园里、学生中,向年轻一代传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