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脉络中激活女性文学经验

——聚焦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


    ·阅读提示·

    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6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学者将文学置于社会与历史的大格局中,分享了关于女性文学及其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女性文学史:理论与方法”“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四个重点议题进行了讨论。

    ■ 李东

    2021年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辽宁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6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学者分享了关于女性文学及其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女性文学史:理论与方法”“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及“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四个重点议题进行了讨论。

    大历史与大格局中的女性文学研究

    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胡胜教授主持开幕式,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在致辞中说,本次研讨会既是激活学术思想、促进女性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更是辽宁大学强化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一次重要机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教授宣读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白烨研究员的致辞。白烨强调,这次研讨会召开于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深刻启引我们必须把文学事业放置于社会与时代的大历史与大格局中,去理解和认识文学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学,新的文学需要新的研究。置身于这样一个背景与环境的女性文学,既重任在肩,又大有可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乔以钢教授总结了两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成绩和优秀成果,强调女性文学学术探讨的深入离不开历史视野和多学科理论方法的借鉴。

    与会学者在主题发言环节分享了在不同历史语境和论阈下,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辽宁大学王纯菲以《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建构的思考》为题,探讨中西女性文化因社会历史生存环境、政治结构形态、文化构型等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她提出,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的建构应着眼于中国文化特质,开掘中华民族性别文化传统,建设中国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体系。长春师范大学刘钊以《妇女报刊与女性文学研究》为题,探讨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的史料性和研究价值。她认为,近现代妇女报刊是中国女性文学“在地化”研究的重要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程亚丽以《性别: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为题,从性别入手考察抗战时期女性叙事机制和创作规律,研究女性作家在战争书写方面的群体性特征,以期开发与重估女性叙事的文学史价值。广西民族大学黄晓娟以《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的建构历程研究》为题,论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对现代审美创造和文化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南开大学陈千里以《从“婚变叙事”看新时期初年的多重话语》为题,系统论述了“婚变叙事”在新时期之初的三大时代症候。她认为,这一书写类型为理解多重话语交织下的文学现场提供了生动例证。厦门大学王宇以《日常生活精神与医疗、疾病书写——<笨花>新论兼及21世纪以来女性历史叙事新动向》为题,将21世纪以来女性小说的性别视阈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与历史。她认为,《笨花》叙事逻辑的“日常生活精神”,彰显出超越性别又书写性别的文化姿态,成为21世纪以来女性历史叙事中具有普泛性的新动向。

    从女性文学史到当代媒介:走向“人道的女性主义”

    主题发言后,大会围绕四个重点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其一,关于“女性文学史:理论与方法”。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就女性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发表了见解。中国海洋大学马春花提出“性别表意机制”的理论概念;哈尔滨师范大学郭力考察当代文化现象与现代女性性别自我理解与形塑之间的密切关系;上海师范大学董丽敏探讨了女性文学研究“重构‘切身性’如何可能”;辽宁大学吴玉杰提出数字人文时代女性文学史写作与研究的构想;西南民族大学吴雪丽分析了空间流动性与现代女性写作初创期“情感话语”的建构;南开大学曹霞就城乡书写与“70后”女作家的性别意识进行论述;山东师范大学孙桂荣则讨论了非虚构叙事、女性文学创作与性别文论话语的新时代建构。

    其二,关于“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学者们结合各类文学现象、文学文本展开讨论。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围绕丁玲致冯雪峰未刊书信手稿,从“革命情谊与文体政治”的角度切入考论;北京语言大学李玲提出了冰心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新视点,即“接纳不完美他者的慧心”;黑龙江省社科院郭淑梅讨论了萧红的早期创作与性别政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翠艳从政治文学与性别的关系入手,考察1930年代北方左联女作家的革命之路探寻;上海财经大学姜云飞回到五四时期,对女性的身体困境与“体育救国”话语的性别化错位做出分析;廊坊师范学院王宁讨论了晋察冀文学的妇女叙事。

    其三,关于“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发言者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中展开多方面考察。郑州大学樊洛平分析了两岸女强人形象的塑造;天津外国语大学李彦文关注农裔女作家的兴起与新的文学经验;厦门大学景欣悦讨论了当代小说的仁义叙事及其性别观念;辽宁大学胡哲在性别视角下审视家族命运的书写;北京师范大学王帅乃对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禁忌书写做出性别分析;北京语言大学赵冬梅就王安忆的《向西,向西,向南》探讨其“跨域、‘女性乌托邦’与风格的连贯性”;大同大学郭剑卿分享了2020年度“性别书写现象一瞥”。

    其四,关于“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本组讨论涉及女性电影、女性戏剧、网络小说和热播网剧等。济南大学刘传霞从“《沙鸥》与女排精神建构、人生意义大讨论、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再解读;南开大学陈琰娇重返80年代电影的“女性意识”建构;厦门大学苏琼就新中国语境中的女性戏剧发展史做出论述;中南大学纪海龙、《艺术广角》编辑部张立军、昌吉学院王志萍、苏州科技大学陈娇华等探讨了网络文学及热播剧的性别内涵及其社会影响;亳州学院朱育颖、河北师范大学周雪花分别关注当代女作家的疫情书写和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文化等。

    在会议闭幕式上,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丽敏指出,女性文学研究汲取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自身的探索日趋深化,对女性及女性文学的理解也日趋理性成熟,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贺绍俊在闭幕词中提出“人道的女性主义”概念。他认为,要给人道主义换上一双女性的眼睛,这样就有可能修正人道主义的男性偏见,从而真正接近人类的终极目标与价值。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