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浙江奉化蒋家池头村:

老有所养 妇尽其能共建和美乡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7月23日,轮到杨亚凤志愿服务。早上10点,她早早来到和美食堂(又名“孝膳堂”),恭候老人们来就餐。开饭前,她像往常一样和老人们聊着家常。不过今天的聊天内容多了一项——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台风“烟花”。

    “阿婆,台风来了,如果刮大风下大雨,您不要担心,我们会把晚饭送到您家里,您安心待在家就行。”“好,好。”看着阿婆不住地点头,杨亚凤又开始耐心告知下一位到来的老人。

    嘴巴不停,手也没闲。每走进来一位老人,杨亚凤便用笔在“用餐日志”上做好标记。这样一天下来,哪位老人没来用餐,哪位老人需要送餐,一目了然。对于那些没来用餐的老人,她们还要时刻关注其情况并及时联系其家人。

    这是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的一幕。作为老年食堂里的一位巾帼志愿者,从采购、洗择,再到盛饭、收拾,杨亚凤像上班一样在食堂忙碌着。

    蒋家池头村有60周岁以上老人3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四成,其中独居老人180人。几年前,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一日三餐草草了事”,形象地描绘了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

    “都说我们村是连城里人都向往的‘和美乡村’,老年人的和美生活可不能落下。”蒋家池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伦说。

    为改善高龄独居老人生活品质和提升社会化关爱程度,2017年7月1日名为“孝膳堂”的村老年食堂正式成立。

    食堂是建好了,由谁来提供服务呢?考虑到当时已经“会改联”,陈伦便想到利用村妇联这支队伍,同步成立了“和美”妇女微家,负责食堂的日常管理和村内各项志愿服务。自此,蒋家池头村掀开了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这里的菜很新鲜,味道很好,我更喜欢在这里吃饭。”82岁的王能英指着餐盘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红烧肉、大白菜炒三鲜、韭菜炒蛏子……老人吃得津津有味。

    两年前,王能英的丈夫去世。担心老人一个人在家吃饭将就,子女很发愁。到村食堂一打听,难题迎刃而解。食堂提供中、晚餐,一餐4元,90周岁以上一餐3元,行动不便还送餐上门;菜品丰富,三菜一汤,荤素搭配,一周7天菜谱不重样。这让王能英的子女心里踏实了。

    说起来,蒋家池头村的村集体经济并不是特别富裕,食堂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法,确保可持续运营。细心的“娘子军”想着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为确保老人每天吃上放心菜,也为了降低成本,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妇女微家还开垦了一块两亩多的“青青菜园”,由擅长田间劳作的巾帼志愿者负责,一年四季专供“孝膳堂”。

    四年来,来“孝膳堂”就餐的老人从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5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妇女也从20人猛增至76人。她们用心用情地照顾着这些老人,为老人撑起一个“幸福食堂”。

    “看着老人们开心,对我们竖起大拇指,我们也开心得很,觉得很有价值。”巾帼志愿者马春娥笑着说。“是的,是的。”其他妇女也应和着。大家脸上都绽放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样纯朴无私的举动感染着每一个人。现如今,兼任孔峙村第一书记的陈伦,把蒋家池头村的“孝膳堂”运作模式复制了过去。“没想到,他们村的妇女比我们的妇女还积极嘞!”今后两地还将开展“联谊”,互相帮忙,互通有无。

    奉化区妇联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共同富裕,不单单是物质的富裕,还有精神的富足。”奉化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邬伦素说道。“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上,立足党政所需、群众所急、妇女所能,‘孝膳堂’模式值得推广。”

    目前,奉化区妇联正在积极谋划出台相关顶层设计,鼓励各镇村妇联因地制宜发挥妇女作用,推动“孝膳”之美,“和美”之富在奉化“遍地开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