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羡·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羡·什刹海

远山的呼唤


    来自鄂西恩施大峡谷的呼唤: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们其实是可以听出弦外之音来的,那就是,艺术资源在发出“远山的呼唤”: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她嘛?

    ■ 老九

    湖北恩施大峡谷推出的大型实景歌剧《龙船调》,是凭仗已有的前人成果,凭仗大自然独有的巍巍群山,更凭仗他们接地气的创新思维和不负前人的才情锐气,打造出的一台让人震撼、钦佩以及诸多启发联想的大制作。看过已有些时日了,但剧情萦绕心头难忘,且愈想愈有感慨。

    关于湖北恩施大峡谷的险峻雄奇,知者渐多,它是清江大峡谷的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其百里绝壁、千尺悬瀑、万峰指天,加上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等,可谓景点美不胜收,规模堪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而植被和玄幻元素又远在其之上。峡谷中的悬崖绝壁、缥缈雾岚、奇巧岩洞、幽深地缝,已然让游客目观奇景、胸纳富氧而欣喜不已,再看一场凄美震惊的大型实景歌剧,就更有不虚此行之叹,并因之而久久记住大峡谷,记住恩施客家土家文化,记住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艺术魅力。

    《龙船调》原本是一首普通的恩施利川民歌,描写春暖花开时节,一个小媳妇拜年回娘家的心情。在一个渡口,自称为“妹娃儿”的小媳妇唱罢“阳鹊叫喳喳草长莺哪歌”后,拉起了方言色彩十足但大家都能懂的道白: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语调俏皮中带有娇憨,配戏的艄公颇解风情,立刻也用方言愉快对答:我就来推你嘛!妹娃儿唱:捎公你把舵扳哪!艄公回唱:妹娃儿你请上了船!于是,清亮的妹娃儿一句“那个咿呦喂”,苍劲的艄公也是一句“那个咿呦喂”,让听众感觉到,一条载着妹娃儿和艄公的小船儿在青山碧水间悠然荡过,也在听众的心间悠然滑过。唱第二遍时,许多听众都知道了剧情,学会了那句对答,当妹娃儿问: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观众都按捺不住快乐跟着对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嘛!

    于是台上台下一同对答交流:“那个咿呦喂”“那个咿呦喂”,气氛极为欢快融洽。这支歌当然最先由湖北恩施的歌手唱,随后,国内众多的女民歌手都竞相演唱,甚至还唱到了国际歌坛,那些金发碧眼的乐队成员以及台下听众,也会用他们刚学会的“洋泾浜”中国方言,咧嘴笑着对答:“我就来推你嘛!”生动地诠释了艺术的确是没有国界的道理。

    实景歌剧《龙船调》根据同名民歌改编,以恩施地区土司时代的一对土家族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为蓝本,描写他们挣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感人故事。全剧不仅汲取了极具恩施地方特色的土家民族音乐元素,同时结合恩施大峡谷的实景特色,借助现代高科技舞台特效技术,营造出一场奇幻瑰丽、生动感人、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堪称艺术大制作。这部剧的观众席可容纳2400多名观众,演员则有近300人,观众席和舞台间隔一湾月牙形的湖水,湖水中还有重要道具渡船一艘。舞台以周围10余座山峰为天然背景,并复原修建了恩施地区清末民初的土司楼、牌坊和吊脚楼群。最高的山峰,观众在观众席中几乎要将脖子仰成60度以上角度才能看到山顶。

    夜幕垂下,剧情伴着空灵的山歌在真实的夜色开始了,土家族男女穿着盛装从舞台四方出现,边唱边跳,有机地将另外一首男女对唱的《黄四姐》穿插其中,群男群女对唱调情,诙谐欢快,自然地让男女主人公亮相。随着剧情的深入,这对土司之女与艄公之子的年轻情侣,跨越门第观念与被诅咒的命运抗争,誓死捍卫爱情的坚贞,将整个作品推向高潮。除了优美的音乐,凄美的爱情故事,借助现代高科技舞台特效技术呈现风雨、雷电、飞雪、山崩等自然景观,也非常到位,尤其是实景的运用让人叹服。

    全剧的高潮部分,舞台上会瞬间变幻出长达110米的真实“地裂”奇景,月牙湖的湖水哗哗地往地缝中奔涌;而黑黢黢的夜空中,高强度的灯光如高射炮般直接打映到周围高高的群山之上,营造诗人洛夫在《边界望乡》中的诗句效果,当望远镜“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换言之,这也是艺术的丘比特之箭,射中了观众的艺术感觉之心。有观众说,这是“恩施版的《梁祝》嘛”。苏州同去观赏的友人对笔者说,“这是一出《牡丹亭》的戏,不过不是演出在苏州园林间,而是演出在恩施大峡谷间。”那山耸立湖裂缝的实景,实在太能打动人。

    剧终谢幕时,观众和演员久久不忍挥别,演员齐问: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观众齐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嘛!如此再三,不能不让人联想多多。

    稍稍延伸,这难道不也就是艺术与生活的问答吗?

    我们知道,新疆玉龙喀什河河床深处的一粒羊脂玉,是非常珍贵的,但如果永远不发掘出来,它就只能永远是河床深处的一颗砂砾。

    我们当怎样运用自己最熟悉、最得天独厚的题材元素,推出人家无法仿效之作?远山的恩施人做出了回答。

    他们的《龙船调》也证明,这个作品是真正接上地气了。标准之一,就是他人无从移植。南橘北枳的成语都是熟悉的,但要真正让南橘枝繁叶茂也并非易事。工艺品的树木花卉,终究不敌接地气的大自然树木花卉。古树名木,远途的“砍头卸胳膊”迁徙,只能是权宜之计,要付出很大的风险,并且,能否真正入乡随俗接上地气成活,那还要经由日后的证实。在可利用“地气”的资源上,我们在欣喜和赞叹之余,还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发。

    “妹娃儿要过河”。过河,在中国文化中是有特殊含义的,如中国象棋中的行话:过河卒当车。一粒小小的卒子,一旦过了河,就不但能进还能左右征伐,左右逢源。我们应当尽可能将艺术题材,做出“过河”的出彩来。

    来自鄂西恩施大峡谷的呼唤: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们其实是可以听出弦外之音来的,那就是,艺术资源在发出“远山的呼唤”: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她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