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

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焕发着不朽的生命力


    孙立新油画作品《走过岷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80多年前,一支衣着褴褛、装备简陋的队伍,像地球的红飘带一样穿越了中国大地的险山恶水,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

    双脚丈量大地,鲜血铸就河山。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茫茫草地……这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八一前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看到运用声光电技术立体模拟复原红军长征场景,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令人深刻地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豪迈气概。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思想基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战略大转移,是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一次伟大进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入侵中国,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国民党仍然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调集重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

    在国内外环境忧患紧迫时刻,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

    1934年7月,中央先是命令红七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向皖浙赣边开进,以吸引敌人,之后,又命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8月7日,红六军团开始突围,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参加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即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其中红一方面军是长征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

    如果把长征看成一部伟大的远征,这个远征是无数红军将士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及时纠正了以博古为首的“左”倾军事错误路线。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朱德痛斥博古等人的错误路线,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并提出要从组织上纠正错误路线,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为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作出贡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德之孙朱和平告诉记者,爷爷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使中央红军摆脱“左”的干扰,开始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爷爷在长征途中,率领红军队伍不仅要突破国民党军队重兵的围追堵截,还要征服和战胜来自大自然的各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种种磨难。尤其是经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草地,空气稀薄,人迹罕至,但他们靠着坚定的信仰和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冒风雪,战严寒,走过一座又一座雪山,跨过一条又一条草地沼泽。

    “长征途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饥饿,许多红军指战员牺牲在草地上,有的是病饿而死,有的是吃野菜中毒身亡,还有的因陷入泥潭而失去生命。仅营以上干部就牺牲了50名,为长征以来牺牲干部之最。”朱和平说,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朱德亲自领导了一个野菜委员会,由他带队,从漫山遍野的野草中,找出20多种可食的野菜,编了个《吃野菜须知》的小册子下发到各连队,并要求各连队组织野菜组、捕鱼组、打猎组,千方百计同饥饿做斗争。

    “是什么力量让红军历经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呢?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归根到底是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使命。”朱和平说,红军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长驱6.5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次,表现了红军不怕牺牲、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甘泉县永坪;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10月22日,由红二、红六军团为主组成的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将台堡。红军三路主力会师西北,由此,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指挥,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顾全大局和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组织保证

    党岭山,高5000多米,红军长征翻越的雪山之一。

    茫茫雪地之中,一只胳膊直直伸着,胳膊的主人却早已冻僵。掰开这名战士紧攥的拳头,一本党员证和一块银元赫然出现在眼前。

    “中共党员刘志海,1933年2月入党。”党员证宣示着他的身份,一块银元成了他最后一次交的党费。

    这是一段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的征途。湘江战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鲜血铺就二万五千里,留下了“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长征每前进一步,都与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无私帮助紧密相连。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红军将士和人民群众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毛泽东同志曾于1934年11月底红军进入苗族聚居地区时,指示红军总政治部专门颁布《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要求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的牛,这些措施让红军赢得广大苗族同胞的信任和拥护。

    “可以说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胜利,也是红军和各族人民的共同胜利。”朱和平介绍,这种团结还体现在艰难困苦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互帮互助上。

    1937年3月2日,毛泽东同志给抗大第二队学员题词:“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不怕牺牲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长征精神的有力法宝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军事思路活的灵魂,也是红军长征胜利在战略指导和作战原则上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6次战略力量组合的大会师,每次不仅扩大了队伍规模,而且优化了编制。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战略指导上彻底放弃了消极防御的路线,转而实现了灵活机动的军事指导方针。各路红军以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以顽强的意志力、不怕牺牲,经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一路闯关夺隘,红军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充分彰显了红军战略战术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四渡赤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进行的运动战役,是长征史上光辉的篇章,是中央红军彻底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的关键。

    “在四渡赤水这场战役中,爷爷在制定战略方针、作战计划以及作战部署方面都起到了重要指挥者的作用。”朱和平谈到,1935年2月,当各路国民党大军涌向川南时,爷爷已从容调出中央红军,在滇北集中、整顿,并在扎西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与其他领导人达成了“作战方向转向黔北,寻找有利战机,消灭敌人”的共识。

    1935年2月11日,朱德命令红军离开滇北向川南古蔺及其以南地域前进,使中央红军再次化险为夷。随即朱德在2月15日致各军团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了二渡赤水战役的主要作战目标——“东渡赤水河,消灭黔敌王家烈军”,确定了渡河地点和渡河后的进攻方向,这实际上为二渡赤水制定了详细计划。

    为使红军接受运动战、认识运动战,朱德还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告全体红色战士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概述了运动战的基本特点,使红军能够了解到这场战斗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克服了一些消极情绪,为二渡赤水战役作了思想准备。”朱和平分析说。

    1935年2月18日,中央红军一举渡过赤水,并按朱德电令进攻桐梓、娄山关、遵义,连战皆捷,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伟大的胜利。二渡赤水战役取得的重大胜利既坚定了红军打运动战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夺取三渡、四渡赤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将士在每场战役中,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愿意做出一切的牺牲,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朱和平说,据不完全统计,长征期间,红军牺牲将士近15万人,其中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师职干部80余人,军职干部10余人。

    军民同心和勇往向前是长征精神的力量源泉

    长征是对每一个人信仰、意志、品质乃至体质的考验;也是充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英雄凯歌。

    红军将士面临险恶的环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怕流血牺牲,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红军所到之处,都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广大群众也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红军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赢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人民群众也不惜用生命、财产、热情来拥戴红军。

    而在红军这支庞大的队伍里,年轻的女红军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均有女红军参加长征,女性的乐观与坚强,坚韧与勇敢,在她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战胜重重困难,为长征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4年10月,担任红军总部直属队指导员的康克清,随着红军队伍踏上了漫漫征途。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康克清与朱德随红四方面军南下转战川康边;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她又随红二、四方面军继续长征北上,1936年10月在会宁实现三大主力军的胜利会师。她是少数几个参加了三大主力长征的女红军,又是在部队一线带兵的女干部。朱和平说:“爬雪山时,奶奶身患重病,极度虚弱,她是在李伯钊奶奶的帮助下,将自己的双手系在马尾巴上,才艰难渡过生死关。”

    据朱和平介绍,早在中央苏区的对敌斗争中,在一次检查赣江边碉堡工事的任务中,敌人已将赣江对面占领,还不时过江试探骚扰。为了保障当地群众的安全生活,奶奶康克清仔细研究了当时的敌情和形势,果断制定了战斗方案。面对敌人的偷袭,她当机立断,兵分三路包抄敌人。在一片混战之中,游击队在康克清的命令下向敌人发起进攻,为主攻部队开路。全面进攻开始后,其余部队又从后、侧方包围敌人,使其腹背受敌。康克清赢得了“红军女司令”的称号。

    长征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女红军的事迹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写照。岁月易老,精神永存,女红军的精神以其特有的美丽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

    回望历史,长征是党的光荣,是人民的光荣,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焕发着不朽的生命力。今天我们缅怀长征壮举,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感受红军将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就是要弘扬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