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仲夏,走进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孙继春家的民宿,抬眼就见院门挂着一幅古朴的木质对联:“花香入酒思明月,山色随风醉故人”。院内,一栋两层飞檐小楼依山而建,与翠绿的山色相映成辉。
孙继春是钱湾村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多年,2017年和丈夫卖掉北京的房子,迁回钱湾村,投资300多万元盖起了一座两层小楼,随后做起了民宿。夫妻二人热情好客,很快成了“网红”。
“这些年家乡发生很大变化,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景色更美了。比起大城市的喧嚣,我更喜欢这里的宁静,它让人心灵更加安适自在。”孙继春感慨地说。
孙继春所言不虚。以前,钱湾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差,村民经济收入也不高。近年来,村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修复自然生态,提升产业,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道路。
整治人居和生态环境,田园宜居宜养
山上,绿树幽幽,泉水潺潺;山下,一座座古朴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各家院落门前平整而清洁,菜园里绿意盎然,一派怡人的田园风光。
“钱湾村的变化得益于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整治。”钱湾村党支部书记江岩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近年来,钱湾村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修路、建桥、打造果园路、安装路灯,整村推进“厕所革命”,铺设地下排污管网,拆除旱厕、安装室内卫生间……一系列的改造和建设,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提升。
柴草垛杂乱堆放一直是环境整治的难点。任村民乱堆乱放,影响村容村貌;不让村民堆放,又不便于村民生产生活。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村里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给柴草垛“穿衣戴帽”,将柴草垛集中规范在统一地点堆放,并用稻草进行了苫盖,原本杂乱的柴草垛变成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钱湾村还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整治,砌筑水坝,修复河道,清理河道垃圾,并对全村进行美化和绿化,打造了4个小花海。
“美化环境,既要有‘面子’,也要讲‘里子’。”江岩介绍,钱湾村以各家院墙为界,明确了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院墙外的环境及公共设施,由村里负责改造、提升,院墙内的环境由居民自己提升维护。村妇联组织开展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还开设了“巾帼美家超市”,以积分兑换礼品,引导妇女和家庭其他成员积极清扫“小家”。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渐渐增强,不再随便乱扔垃圾,积极主动清扫街道。
农旅融合促产业发展,村民收入增长
“你看这水泥路,平平整整,上山下山真方便。”钱湾村苹果种植户刘金春说,以前,村里的苹果路没修好,村民往山上运送肥料很吃力,苹果运出来也很不方便。“现在,果园路修好了,村里的路也全是柏油路,跑起来那叫一个痛快。用三轮车运肥料,两公里的山路,不到5分钟就到了。采收的苹果也能顺顺当当运出去。”
太王镇党委书记贾云飞告诉记者,这几年,经过整治和建设,镇里各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更宜居,不但让村民生活更美好,还给各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钱湾村来游玩、采摘的客人比以前增多,镇里和村‘两委’审时度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党员姜贵成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头将把自家的院子修整好,腾出三间空屋,置办了床品和用具,办起了“老姜农家院”。“收拾房子就花了2万块钱,第一年就挣了2万多。旅游旺季,来吃饭的,来住宿的,老热闹了。”姜贵成说。
看到老姜赚到了钱,其他一些村民坐不住了,纷纷把自家房屋改成民宿,接待游客。村里统一规划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还举办了赏花节、采摘节,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除了春天赏花、秋季采摘,游客们还会在夏天来消暑,冬天来赏雪,在村里住民宿,吃特色美食……村里还成立了旅游公司、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新建的“果宿”木屋露营基地,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
旅游与农业相辅相成。近年来,钱湾村做大做强水果种植传统产业,建成了4000亩水果基地,年总产量超过800万斤,还开发了果干、果脯、水果煎饼等延伸产品,年产值1000多万元。2020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
丰富多彩的业态吸引了更多游客,游客的到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近年,钱湾村果农收入大幅提高,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