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生命最后的馈赠

——安徽合肥一小区38位老人志愿捐赠遗体


    “红十字爱心社”部分老人代表。王蓓/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安徽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的38位老人,做了一个共同的约定——离世后,捐献遗体。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52岁,其中有八对夫妻,已有4人完成捐献。截至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发稿时,这份遗体捐赠志愿者花名册上的人数还在增加。

    “多好的一件事,一举四得:为医学研究做贡献;有用的器官可以帮助其他人,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延续生命;百年后,为孩子减轻负担;移风易俗,为国家节约土地资源。”7月末,老人们接受记者采访,谈笑风生间,尽是“为国家、社会、他人奉献余热”的骄傲和自豪。

    捐遗体,贡献医学研究

    已离世19年的吴老,是邮电新村小区的老人们对“遗体捐献”相关事宜最初的“启蒙者”,也是小区里的“捐献第一人”。

    吴老,名叫吴朗,曾是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局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入党的老党员。回忆起捐赠遗体的初衷,吴老的老伴、已90岁高龄的马毅兴老人记忆犹新:20世纪90年代,吴老生病住院。一次,医生和他聊天时,说起缺少遗体对临床教学质量和医学研究的影响,“不少医学院的学生甚至到毕业都没机会经历解剖实践,对人体结构缺乏直观感受,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能多一些人愿意捐献遗体,对临床教学和医学研究会是特别大的贡献……”

    一番话,让吴老和陪伴在旁的马老陷入深思。“后来,他跟我说,作为共产党员,如果死后还能为医学研究作贡献,求之不得。”马老回忆,出院前,她和吴老毅然向医院做出承诺:去世后,捐献遗体。

    2002年3月,吴老去世,马毅兴老人和家人践行承诺,将吴老的遗体捐献给省红十字会安医大接收站。之后,吴老的女婿方立友也承接家风,在病危期间立下遗愿:“丧事一切从简,无偿捐献遗体”。2005年6月病逝后,他的遗体捐献给北京市红十字会作医学研究之用。

    92岁的周凤翼老人,是吴老的学生,也是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吴老生病期间,我去看望时,他几次跟我谈到遗体捐献的事,他思考得很深。他说道,周总理去世后,将骨灰撒进江河湖海,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他还重点说到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移风易俗,让我非常感动。”在吴老精神的感召下,2007年,周凤翼老人与家人商定后,递交了遗体捐献志愿书。2019年,周老的老伴曹国英也自愿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传统观念“破冰”

    “我们是在吴老的告别仪式上,第一次听说‘遗体捐献’的。”75岁的朱秀芳一头银发,声音爽朗,“老伴陈清秀是福建人,我是安徽怀宁人,都是工作后来到合肥。”

    朱秀芳回忆,2002年,吴老捐献遗体的事,在邮电系统职工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那个年代,大家都还挺忌讳谈论生死,很多人受缚于‘落叶归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甚至还希望自己离开后,孩子要‘大操大办、风光大葬’。”朱秀芳记得,在吴老去世后的几年里,她也时常会和老伴“讨论身后事”。

    “我们都是党员,是无神论者,头脑里没有太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是在老伴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后,在住院期间我们了解到,医学界对这个病的发病原因、如何预防都一直没有攻克。当时我们考虑,如果遗体能用作医学研究,为攻克难题做一点贡献,也算死得有价值。”2009年12月,在老伴陈清秀意识还清醒时,夫妻俩共同向红十字会安医大接收站提交了遗体捐赠申请。

    2013年4月,陈清秀去世,如愿捐赠遗体。然而,闲言碎语也接踵而至。“总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她心真狠,老伴去世也不让安生,把遗体都捐了’……”各种无端的猜测,在朱秀芳拿出自己的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荣誉证书后,戛然而止。

    要获得家人的理解、支持,其实也并不容易。

    在老人们和女儿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时,朱秀芳的两个女儿“坚决拒绝”。“僵持的那段时间,我们老两口不停地用周总理撒骨灰、邓小平捐眼角膜,还有吴老捐遗体的例子,以及医学研究的需要、为国家节约资源这些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跟她们说。”最后,女儿们总算松了口,在亲属同意栏里签了字。

    2019年作出遗体捐献决定的余国琴,也曾遭遇儿子儿媳的不支持。“他对我说,虽然从为国家作贡献的角度,我们能接受,但从情感上和将来家庭和睦的角度,又很难同意。你们离开后,我们该如何面对亲戚们质疑的目光。”

    余国琴一下子理解了儿子的担忧。“我捐赠遗体的本意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将来不给孩子添麻烦,但不能因此再给孩子添了心病。”接下来的时间,她挨个跟家里亲戚打电话,谈自己的决定,还顺道为遗体捐赠作了一波宣传。

    坚硬的传统观念在老人们一次次心怀大爱的善举间慢慢消融。今年“七一”当天,曾一度对遗体捐赠持保留意见的余国琴的爱人陈国伟,也提交了申请,加入其中。

    “红十字爱心社”仍在壮大

    到2013年,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15人左右,省红十字会专门为他们授牌成立了“红十字爱心社”,时年75岁的吴荣坤成为这支队伍的带头人。

    2006年9月,吴荣坤成为邮电新村小区继吴朗、马毅兴、张宝林之后的第四位志愿捐赠者。“做这个决定是感动于吴老的无私精神。我老伴汪桂兰是学医出身,对遗体捐献有了解,也支持我的想法。2011年,她也主动申请了遗体捐献,还不断发动同学加入其中。”吴荣坤说。

    因为勤快干练、有主意,在过去十几年里,吴荣坤也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心骨”:组织大家为遗体捐赠作宣传、帮有捐赠意愿的老人与接收站联系、协助办理相关手续,遇到老人意志坚定但家人不理解的,也帮着做做工作。

    20年间,随着媒体对“遗体捐赠”宣传的增多,人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支队伍平日里的宣传工作也逐渐从“地下党接头一样的偷偷进行”转为“公开进行”。

    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从拒绝谈论生死转变为开始思考“离开后是否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贡献,为孩子解除后顾之忧”,继而与家人、孩子探讨是否可以捐献遗体,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7月1日当天,红十字会安医大接收站专门在邮电新村小区举办了一场活动,67岁的叶伟真等三位老人申请加入。7月11日,又有三位老人加入。采访时,老人们还一个劲儿地叮嘱记者:“宣传可不是为了我们,是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为咱国家的医学研究做贡献。”

    “捐遗体可不是没人管了,而是会更受敬重。”朱秀芳笑着说。今年清明,她带着两个女儿去大蜀山文化陵园给老伴扫墓,“那里有座石碑,所有遗体捐赠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我跟孩子们说,这里风景秀丽,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老哥哥、老姐姐,是我将来最想待的地方。”

    记者从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获悉,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办理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约12000人,已接受捐献遗体1200人左右。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