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

伟大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涞源县日军据点东团堡(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赵一曼和儿子合影(资料照片)。这张照片是一九二八年赵一曼从苏联回国后在上海拍摄的。新华社发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苏建军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从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起,中华民族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在1945年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一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中华优秀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百折不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英雄之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全体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战争中,誓死不当亡国奴,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赵一曼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五四运动期间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同年11月,被党组织送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女军校学员。1927年夏,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中央派到东北地区工作。

    在1933年的一次战斗中,她领导当地游击队员200人击溃伪自卫团500人,并击毙“伪总”,她在军事斗争方面的才干开始为人所知。1934年春,赵一曼被派任珠河中心县特派委员,后任珠河道北区委书记,开展游击活动。此时她手中一无人、二无枪,但她很快从农民会里挑选出三十几个青年组成游击连,夜夜去摸敌人的岗哨,不久竟将这支队伍全部武装了起来。在敌人的鼻子底下使游击连得以扩大。一日,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三团在侯林乡突然被两个团的日伪军包围,苦战一天仍没获胜,形势异常严峻。正在这时,敌人背后响起枪声,只见赵一曼骑着白马,手持双抢,带领游击队员旋风般地杀入敌阵,敌军大乱,三团趁势猛攻,反败为胜。从此,赵一曼的威名使敌人闻风丧胆,悬赏要捉拿这个“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

    1935年10月,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委。11月15日,二团被日伪军围困在一座山间。她协助团长指挥作战,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团长让赵一曼带领部队突围。赵一曼果断地说:“你是团长,有责任将部队带出去,我来掩护!”团长不同意她留下掩护,因为她是女同志。平时非常和蔼的赵一曼十分严厉:“什么男的女的!谁说女同志就不能打掩护!”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后在农民家中养伤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1936年8月2日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时年31岁。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企图以惨绝人寰的屠杀和死亡让中国人民屈服。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

    狼牙山五壮士指的是共产党员马宝玉、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以为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组织派往东北,1932年,他把有500多人的磐石游击队,很快发展成为有6500多人的强劲队伍。杨靖宇率队南渡辉发江不到半年,就团结了20余支抗日武装,共4000余人,先后打下16个大小城镇,把游击区扩大到25个县,沟通了一条全长200余里的抗日游击战线。日本关东军对其进行重点“讨伐”,杨靖宇率领主力部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爬冰卧雪,浴血奋战,使日寇关东军大受创伤。

    1938年,日军对长白山进行了大扫荡,围剿东北抗日联军652次。1940年2月1日,由于杨靖宇身边的侍卫排长张秀峰叛变投敌,敌人大大缩小了包围圈。杨靖宇将剩下的60名战士化整为零分兵突围。10日,杨靖宇身边的六名战士有4人负伤。他命令警卫员带着3名负伤的战士撤走。18日,两名战士英勇牺牲,杨靖宇孤身一人在50多天打了40多次仗,负了伤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次日中午,他见到几个打柴的农民,便拿出钱请他们帮助买点吃的和衣服。一个叫赵廷喜的人拿了钱很快就向敌伪告密。敌人一股接一股地兜上来,杨靖宇知道突围无望,烧毁文件继续与敌人激战,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直到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地道战和地雷战让日伪军闻风丧胆。1941年以后,随着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日趋尖锐、残酷,冀中蠡县宋家庄在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把孤立的隐蔽洞改造成地道。中共冀中区委及时推广了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改造平原地形的这一创举,很快在平原地区普遍地开展了挖地道运动。到1944年冀中地区地道总长达1.25万公里。有些地道村村相连,有的地道建有休息室、会议室、仓库、水井,甚至牲畜圈,成为一座地下村庄。在敌人“扫荡”时,中国军民依托地道,与其他战法相结合,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根据地军民还使用各种地雷同敌人作战。开始时是民兵用集束手榴弹埋放在日伪军必经之地,以绳拉火引爆,杀伤敌人。后来不断改进、就地取材,军民协力,自力更生制造炸药,制成各种地雷。有铁制的、石制的、陶器制的;有利用壶、罐、瓶等日用品改制的,埋设于敌人必经的路上、沟边、村口、井旁和可能集合的空场地。敌人所到之处,处处开花,形成群众性的爆炸运动,给敌人造成很大威胁。这种作战方法,保护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