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雪域欢歌70载 西藏启航新时代

雪域高原小康路上的她身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我们的小番茄甜度能达到20!”一位笑容甜美,身穿职业装的女性手拿小番茄,兴奋地说道。这颗小番茄外表看似普普通通,可是入口一尝,毫无酸涩之感,比寻常的小番茄甜出数倍。“因为我们的小番茄产自高原,日照时间长,所以才能有这么甜。”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盛煌“飞地”产业扶贫园区的负责人丁方丽笑着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

    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记者重走川藏线,在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看到了在雪域高原脱贫之路上闪耀着的女性身影。

    妈妈在忙着帮助更多人脱贫

    谈起自己为什么到高原发展农业,丁方丽告诉记者,她的爱人曾是一名军人,有一次来到了石渠县,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再加上高原反应,使他和战友们吃饭睡觉都非常困难。当地的一位老乡非常善良,给他们端来了牛肉,甚至还端来了新鲜蔬菜。牛肉在当地常见,但由于气候原因,蔬菜却非常珍贵,需要在雪地上骑几个小时的摩托车才能买到。他非常感动,说:“等我退伍了,一定回来教你们怎么种菜。”

    几年后,因为一句承诺,她和丈夫真的远离家乡,来到了甘孜州,开始尝试种植蔬菜。经过不断尝试后,他们发现高原小番茄产量高、品质好,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于是选择了专门种植高原小番茄,并且带动周围贫困户就业,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在这个产业园中,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我非常鼓励女性来这里就业,现在我们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女性。如今,她们经济独立了,家庭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其吉今年36岁,来自瓦达村,她告诉记者,自己如今一个人的收入就能完全承担两个小孩在县城读书的费用。她现在不仅是工人,还把自己家改造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民宿,随着当地的旅游业不断发展,自己也做起了老板。

    如今,炉霍县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将全县贫困村纳入产业园,实现了不同村组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有、共同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共整合资金1.69亿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300个、产品产销棚1个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其中88个贫困村每村2个,83个非贫困村各1个,并配套启动冷链仓储中心、生态菜籽油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建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及“贫困户优先、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的原则,形成共享共赢利益链接机制。截至目前,炉霍县依托飞地园区集体经济分红900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800余元;飞地园区所在地群众土地流转年均收益78万元,就业增收700万元。

    “下一步我还打算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一产’就是扩大规模,划出几百个棚来种植有机蔬菜,以家庭为单位承包,提供人工、技术和物流,让更多人吃到完全有机的新鲜蔬菜,实现‘云种菜’;‘二产’就是建立有机肥加工厂,保护我们的土地资源;‘三产’就是发展旅游业,把我们的园区打造成为景区,比如办番茄文化旅游节等,带动周边百姓的民宿和餐饮。”丁方丽向记者描绘她的蓝图。

    从家庭主妇到“中国好人”

    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拉龙村,紧挨着318国道有这样一家小店,名叫“刚坚丁肉妈妈饭馆”。这可不是一家普普通通的饭馆,凭借纯正地道的口味,曾两次登上《舌尖上的中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网红店”。

    这里的老板,是一名脸上总是挂着恬淡笑容的淳朴女性。16年前的仁青桑姆,还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看到牧区的妇女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赚不到几个钱,生活非常拮据,她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一心想要闯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

    她考虑到日多乡属于纯牧区,牧区最多的就是牦牛,而且藏族人最喜欢并且认为最好吃的东西就是“丁肉”。于是她决定开一家“丁肉”饭馆,同时经营甜茶、藏面、自制辣椒等。1998年,在与丈夫沟通后,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一万多元开始创业。

    “刚开始经营时非常困难,又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房租,还得跟银行贷款,但我一想到自己还年轻,只要奋斗就一定可以越来越好,就充满了信心。”热情好客的仁青桑姆拿着自创的酸奶走来,“正因为酸奶中的酥油没榨出来,所以我们这种酸奶特别好吃。”她自豪地说。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凭借着一贯的好口碑,最初的1万资产如今已经达到100多万元,最初几十平方米的规模也扩大到了几百平方米。“现在的生活,一是靠党的好政策二是靠勤劳的双手。在还有能力和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想着帮助更多人。”仁青桑姆说,作为一名党员,她时常努力学习,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还鼓励了更多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创业。

    2010年,仁青桑姆又创立了思金拉错畜牧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加工酸奶、奶渣、酥油等。日多丁肉妈妈酸奶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在拉萨市也有很好的销路,同时也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热心关注拉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资助贫困户约21660元。

    除此之外,仁青桑姆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平均每年为教育事业捐款4500元左右。“我吃过没有文化的苦,我知道学习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帮助孩子们受教育,让他们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

    “西藏最美格桑花”“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好人榜”……近年来,仁青桑姆获得不少荣誉,也变得越来越忙碌。丈夫洛泽体谅她的辛劳,时常主动承担家务。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次仁平措和女儿益西卓嘎在大学放假期间,经常给村里需要补习的孩子免费补课,并在大学相继入党。

    “我想对所有的女孩子说,要不怕困难,自力更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更多人。”仁青桑姆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