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正义担当,决策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第一批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用热血书写历史丰碑,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经历硝烟洗礼的人和故事,也记载了那段峥嵘岁月里,志愿军女战士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和后方广大妇女慷慨奉献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女战士,在频繁的战斗行军中和男同志一样克服种种困难;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完成着祖国交给她们的使命任务,涌现出了不少英雄模范事迹。
一张照片上,某连业余演出队正在给战士们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女文工团员在一线连队为英勇的战士们表演莲花落;一张照片上,文工团员来到支援597.9高地战斗的炮兵8连慰问演出,两位姑娘在二胡的伴奏下放声歌唱,热情洋溢地为志愿军战士鼓劲儿加油。
到1951年4月,志愿军前方后勤部共组建了39所医院,后整编为28所,保障了志愿军伤病员的救治治疗,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共救治伤员38.3万名,病员45.5万名。其中,不少女医护人员奋战在救治志愿军战士的一线。
战争期间,能够留下来的照片并不多,一张张珍贵的镜头记录下来的历史瞬间,让我们看到了照片定格住的女医护人员救治志愿军伤员的感人场景:
——身后是正在跨过壕沟持枪冲锋的英勇战士们,志愿军第38军第334团女卫生员许秀云在阵地上为一位满头是血还紧抱着枪支的伤员包扎伤口;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一分部基地医院护士排长、二级模范、一等功臣刘秀珍在帐篷医院里正给伤员喂饭;
……
为了保家卫国,许多英雄的母亲把儿女送上了战场。1959年4月,朝鲜新闻代表团和黄继光烈士的母亲邓芳芝在一起的场景被定格在一张照片上。
我国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为志愿军演出的场景被镜头定格。抗美援朝期间,她用义演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1架——当年,像常香玉这样,为支援前线慷慨解囊的爱国艺人还有很多。
无论前方后方,无论什么领域,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们争分夺秒地工作着,无不闪烁着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 舍生忘死
对于魏平来说,父亲魏巍给予自己的精神财富,绝不仅仅是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平记得,1990年4月18日,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父亲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记述的在松骨峰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李玉安。
40年过去了,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都非常激动。父亲说:“你就是李玉安同志吗?你还活着!”
李玉安说:“活着,活着,这不是来看你了吗!”
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38军335团一营三连急行军140余里抢占了一个低低的小山岗,阻住敌人退路,这就是异常壮烈的松骨峰战斗。
李玉安就是这支部队的一名战士。敌人出动了32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多次冲锋企图逃命。飞机的炸弹和燃烧弹将阵地烧成了火海,但勇士们绝不后退。
当全连剩下一半人了,连长高喊:“咱们三连是英雄的连队,现在,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根钉子,都要牢牢地钉在阵地上。”
“顶住!顶住!顶住!”战士们齐声怒吼,无畏地投入了战斗,战士们身体冒着呼呼的火苗扑向敌人,当李玉安讲到这里的时候,流下了眼泪——正是这次战斗,使得我们的主力得以聚歼敌人3万多人。
魏平说,父亲当时在记述这次战斗时写下了13位烈士的名字,其中就有“李玉安”。
原来李玉安和另两位“烈士”没有牺牲,他们负重伤后,被后来的部队收容,送回祖国。
魏平记得,父亲魏巍将精装本《东方》赠给他,扉页上写着“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李玉安临终前留下三句话:把家乡的路继续修好;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死后给魏巍这些战友打个招呼。而魏巍给他的挽联是:赫赫战功不记名,默默奉献不图利。
不畏艰难困苦 始终保持高昂士气
退休21年的安徽省宣城市小学教师李曼,白发苍苍却每天笑容满面。认识她的人都说李曼是一位乐观坚强的人。
李曼是抗美援朝烈士李征明的妹妹。
“英勇抗战,不要挂念家里”,这是李曼的母亲把儿子送进抗美援朝的队伍中嘱咐他们的话。
1953年6月,身为文化教员的二哥李征明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李征明在战斗间隙,总是写信给家人分享在前线的心得,鼓励妹妹们克服一切困难,好好学习。
在上甘岭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战争惨烈的情况下,哥哥只字不提一个“苦”字。
李曼说,二哥从战场寄来的信上不仅有文字,还有大量图画。因为二哥担心妹妹识字不多,写信时用图画插入文字中,激励妹妹好好学习争取进步。
他告诉妹妹:“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很好,不要挂念。我一定要多杀美国鬼子,争取戴上军功章回去见毛主席!”
接到这封信两个多月后,哥哥就牺牲了,长眠在异国他乡。李曼告诉记者,自己的一生,一直被哥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鼓舞着,遇到困难就想办法扛过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直到退休。
1929年8月出生的河北省临城县人常俊英,今年已经整整92岁了。
她告诉记者,1946年6月,自己在河北省赞皇县的太行山第一军分区参军,还记得当时司令员是秦基伟将军。
回忆往事,她历经解放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渡江战役,解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并参加剿匪等工作,两次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做救治伤病员的工作,并立功受奖。
在她珍藏的奖章中,记者看到:解放华北奖章,解放中原奖章,渡江奖章,解放西南,抗美援朝和平鸽纪念章等十余枚奖章。
每一枚军功章上,都印记着一段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
常俊英说,在朝鲜主要负责转运从上甘岭阵地上抬下来的伤员,重伤员送回国内丹东,轻伤员就地包扎治疗,天寒地冻的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志愿军指战员被冻伤了,为了更好地营救伤员,常俊英和战友们刻苦学习朝鲜话,好跟当地朝鲜老乡沟通,争取每分每秒的时间来抢救从上甘岭高地送下的伤员。
常俊英转业后,继续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忠诚和积极的进取精神。记者注意到,在1997年6月28日中共武汉市硚口区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中这样写道:常俊英同志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是抗美援朝战士的精神之魂。
使命在肩 慷慨奉献一切
铁路系统退休职工李秀萍的父亲是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李国珩。
李国珩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军管总局车务大队机车司机。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他和班组就把火车开到了朝鲜,在美军利用空中优势疯狂打击志愿军运输补给线的严酷形势下,李国珩班组在鸭绿江两岸忙碌穿梭,利用一切机会为前方运送补给和弹药。
在李秀萍的家里,一直珍藏着父亲参战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授予的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军功章、证书和一级国旗勋章及证书。
李国珩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火车司机长。
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时,李秀萍刚刚2岁,当时哥哥4岁,家里还有病重瘫痪在床的爷爷,正怀孕6个月的妈妈和奶奶。
今年72岁的李秀萍说,尽管当时家庭条件困难,但全家都支持爸爸去参战:“父亲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我和弟兄们以父亲为榜样,牢记他的教诲,爱祖国,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后来我也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令李秀萍兄弟姐妹感到欣慰的是,在家里,爷爷的事迹和革命精神得到了孙辈儿的敬仰,都以爷爷姥爷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为祖国建设做出各自的贡献。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
每逢清明节或其他有国际意义的纪念节日,不少中朝军民都从很远的地方不约而同来到罗盛教村,给罗盛教烈士扫墓。
其实,罗盛教村原来的名字是石田里,位于朝鲜北部成川郡。罗盛教为救朝鲜少年牺牲后,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把村子改了名。
“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这是罗盛教曾在日记本上写下的短诗句。
1952年1月2日,罗盛教救起掉在冰窟窿里的朝鲜少年崔莹,自己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团结和革命友谊。在罗盛教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又出现了王永维、吕玉久、张明禄、史元厚等舍身抢救朝鲜人民的不朽事迹传颂于朝鲜大地上。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正如魏巍生前对这些可敬的战士始终怀有炙热的感情,他用充满激情和诗一样的语言说:我见过许许多多战士,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淳朴和谦逊的品质。他们有功不居功,是因为他们把英勇战斗看作是自己的本分,把视死如归看作是战士的道德规范,把流血牺牲看作是革命必须付出的代价。伟大的中国革命造就了多么优秀的战士啊!
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那些用鲜血染红盛开在朝鲜大地上的金达莱花的烈士们,他们的英名将永垂史册!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一直向前,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