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连续十二年开办“四点半课堂”

“四对接”模式提供高质量关爱教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在这里,大哥哥、大姐姐和社区的老师们为我们辅导作业,还教我们很多知识做有趣的实验,我很喜欢。”一名正在“四点半课堂”玩游戏的孩子说。阿拉善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来这里上学的孩子父母很多是双职工家庭,有的是外来务工家庭。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家庭用于照料和教育孩子的时间明显不足,很多家长因为工作无暇接送照顾孩子,家中无人辅导孩子功课,造成孩子的学习效率低,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业余生活枯燥无味。特别是到了暑假,很多上班族照看孩子成了一大难题。2009年10月,巴丹吉林镇妇联和泰隆社区妇联在旗妇联的带领下,经过认真研究,开办了巴丹吉林镇第一所以社会力量为基础的“四点半课堂”,至今已有12个年头。

    12年来,“四点半课堂”推行与项目对接、与专业对接、与家庭对接、与管理对接“四对接”模式,按照“立足需求、精准服务、家长自愿、阵地受托”的原则,为孩子们暑期提供了高质量的关爱教育,让妇联组织服务妇女儿童有了温度。

    阿拉善右旗妇联主席刘爱梅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妇联组织以儿童之家为载体,成立了“四点半课堂”项目活动室,聚焦寒暑假、小长假、双休等时段,紧扣留守孩子学习缺“导”、特长缺“优”、阅读缺“广”、心理缺“疏”、安全缺“护”、日常缺“爱”、生活缺“悟”、家校缺“链”等八项缺失,打造“基层实践课堂”、“留守儿童培育课堂”等项目。为了办好“四点半”课堂,社区妇联干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兰州大学和内蒙古大学文化行者社团青年计划项目的志愿者融合,与辖区内小学融合,组建了两支精英志愿服务团队,围绕育智、育德、育情、育志、育心、育特“六育”模块,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同时结合本土实际,讲述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环境与乡土地理,文学及艺术,节日与传统礼仪,也为学生补足了“红色营养餐”。

    记者了解到,妇联组织通过大力宣传“四点半课堂”内容,让家长理解知晓授课内容及课程规划,并安排专人做好家长来访和对接工作,有序发布开班通知,采取自主自愿方式报名。“四点半课堂”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对留守、流动儿童这类特殊群体,在进行课业辅导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知识拓展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全身心的锻炼。

    丰富的文化活动、精心的课程设计和暖心的守护,让“四点半课堂”既为家长解忧,又为孩子解“渴”,让家长放心,使孩子们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现如今,阿拉善右旗“四点半”课堂已经成为该旗妇女儿童工作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既是孩子们吸取课外精神食粮的课后小饭桌,又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情感纽带,自2009年创办以来,先后服务了上千名学生,“四点半课堂”光荣入选全国“青年之家”主题活动季优秀活动项目351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