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昭松 梁文 吕宗祐
仲夏时节,走进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百香果基地,只见一颗颗诱人的百香果挂满藤蔓,果农们正忙着给果树施肥、除草……
这个占地600亩的百香果基地,是寨碧村在2016年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800多万元建成的,运营模式为“公司+贫困户+村集体”。4年来,村民直接从土地租金、务工和产业效益分红中获得累计达400万元的收入,户均年增收3600元。此外,基地还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
寨碧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人均耕地少,缺少高效产业,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很低,48%的农户居住茅草屋。近年来,该村探索“支部引领·村社合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打造“支部+X(经营主体)+群众”工作机制升级版,大力发展产业,不仅实现了贫困户、贫困人口“两清零”,还成为州级小康示范村。
挖掘山地潜力,抱团发展种养业
种养业是寨碧村的主导产业。村党总支书记王清华介绍,近年来,该村立足优良的水源、优质的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致富能人、乡贤流转土地,适度集中现有耕地资源,充分挖掘山地潜力,抱团发展产业,催生了“特色种养业+贫困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先后建成了2000亩的中药材和经果林基地、1000亩的蔬菜基地、1000亩的鱼苗核心基地、1500亩的优质稻基地,养殖种植示范户达145户,有效地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今年48岁的杨再富是一名退伍军人,以前在外务工,2019年回乡流转了60亩土地,发展生态养鹅,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鹅致富能手,实现销售产值70余万元,还带动几十户贫困户养鹅,户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左右。“要不是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不会回来,也发展不起来。以后,我还要加油干,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杨再富说。
建村级企业园,为返乡创业搭台
企业园区是寨碧村最大的产业亮点。这个占地60亩的园区是在2012年建成的。“我们这个园区是黔东南州第一个村级企业园,目的是为返乡人员搭建创业就业平台,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不断注入,切实改善村经济结构。”王清华介绍说,村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资金扶持、场租减免等激励和保护措施,数十名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回乡,相继创办了仿古工艺厂、木材工艺厂、农产品加工厂等多家企业。
患有先天性听力、言语双重残障的村民李绍峰以前长期在外务工,2013年,他投入多年务工攒下的100多万元资金,回村在企业园创办了家具城,代理经销农村家用器具,一年收入80万元左右,还解决了5个村民的就业。
村民王仁勇以前也在外务工,前几年与同村几名返乡人员一起创办了稻米加工厂,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还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过去家乡创业条件不行,我们都到外面去发展了,后来,村里创建了企业园区,村党总支又大力支持,我们就陆陆续续回来了。在村里有钱赚,还能照顾家里,何必到外面发展?”
王清华介绍,目前,园区企业每年给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全村工农业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人均纯年收入达到了1.3万元,村集体累计收入300余万元。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幸福指数
有了钱,村集体更好办事。近年来,寨碧村加大投入,完善了人畜饮水、灌溉渠道、生产便道、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建了农民文化活动楼、篮球场、农民休闲园、文化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村里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大,现在,好多人家都住上了别墅洋房,来村里观光游玩的人也多了。”退休老党员、原寨碧村党支部副支书腾文华老人高兴地说。
王清华表示,村里还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让村集体经济更强,让村民更富、村寨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