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山西广灵县刘子进村大力发展“居家经济”

大山“巧娘”的编织产品走上国际市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李凌霄

    □ 王婷婷

    “闯关东,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南走北走,不如在家编筐种柳”……山西大同广灵县望狐乡刘子进村的扶贫车间里,醒目的标语下,随着柳条在“巧娘”们指尖穿梭回环,一件件精巧的编织品渐渐成型。

    广灵县位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刘子进村是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全村744户1678人,都是从7个不同的小山村搬迁而来。

    “旧村在山里头,吃水不方便,交通不方便,看病也不方便……”58岁的邓翠花是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她口中的“旧村”是位于5公里外大山里的刘子进旧村,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整村搬迁之前,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老百姓的生活很苦。“村民吃水要到两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挑,2016年村里建了集中供水点,但每天用水还是不方便。”

    由于地处深山,村里的耕地全是条条块块的梯田,只能种一些小杂粮,产量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村民外出需要步行两公里才能搭上班车,“家里一旦有人生病,得折腾好几个小时才能到乡里、县里。”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搬迁扶贫成了刘子进村民脱贫的唯一出路。2018年9月,刘子进村全村易地搬迁。搬迁后的旧村进行了复垦还田,村民也可以领到相应的补偿款。村里的2266亩耕地全部种上了沙棘,村民每亩地可以领到200元的补助。

    挪出穷窝的刘子进村民,住上了崭新的瓦房。“房子都是政府给盖的,免费住,一户还有1000元的安家费。”移民新村水电路网一应俱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日间照料中心、扶贫爱心超市的陆续建成,让搬出大山的刘子进村民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吃水不用挑了,村口就有车了!”说起搬迁带来的变化,邓翠花满脸的笑容。

    为了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村里和“巧娘宫”、鸿棉制衣等当地企业联合建设了“广灵巧娘系列”手工艺品柳编车间、缝纫加工车间等一批搬迁后续扶贫产业项目,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基本解决了村里妇女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还有不少邻村妇女来这里打工。”邓翠花说。

    60岁的杨润红来自临近的加斗乡西姚瞳村,家里有4个儿子,最大的30岁,最小的还在上高中。在进入扶贫车间前,杨润红每天围着锅台转,“照顾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2018年,“巧娘宫”到西姚瞳村,为村里的妇女免费提供编织培训,只要培训合格就可以参与编制订单的制作。杨润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培训。

    “巧娘宫”是广灵县一家以手工编织为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创始人刘金萍作为柳编非遗传承人,通过将传统柳编和现代创意元素相结合,不仅发展了原有柳编技艺,还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现代工艺品。近年来,“巧娘宫”在全县9个乡镇18个村分别建立了手工编织基地和扶贫车间,并通过开设手工编织就业培训,大力推动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让大部分村民享受到“村口办厂、炕头就业”带来的实惠,进而辐射带动全县贫困妇女自主创业,实现脱贫增收,让手工加工产业真正成为广灵脱贫攻坚主阵地上的“巾帼扶贫工厂”。

    如今的杨润红已经是编织车间里手工编织的能人,大家有什么问题也会向她请教。“当时就是想打个零工,补贴家用。我的左手有残疾嘛,先天的,从小就有了。别人一天能做20多个,我慢点,现在做得熟练了,一天能编个十几个,能挣到五六十块钱。”杨润红一边给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一边展示她最得意的作品——一件手工编织草帽。

    “现在收入提高了,给家里减轻了负担。”编织带给杨润红的不只是收入的提高,更让她收获了此前没有过的自信。“现在自己有了经济来源,想买啥能买啥,有啥愿望也都能实现了。”

    “扶贫车间让妇女姐妹们也和城里的工薪阶层一样能上班挣钱了,还不误回家做饭照顾家人。”搬迁后,邓翠花的丈夫和三个孩子都到外面打工,和以前看着太阳下地不同的是,邓翠花现在已经习惯了“卡着点”按时上下班。邓翠花告诉记者,刘子进村扶贫车间的姐妹们正在赶制的收纳箱是来自韩国的一批订单,“对方要求的时间紧,这几天大家估计得加班了。”

    对于刘子进村民而言,搬出大山不仅意味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新的环境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整个广灵县,目前建在乡、村一级的扶贫车间已经达到109个,涉及制衣、编织、食品加工等37个门类,带动近3000农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