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家教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家教

真正有力量的人生,并不是不害怕困难,而是全然接纳自己的害怕和困难,但仍然愿意向前一步尝试克服困难。

帮“慢孩子”突破“畏”和“难”


    ■ 杰西卡

    我女儿小D当年28周早产,左右大脑最高级别出血,曾被认定是90%智力低下的“脑瘫高危儿”。

    3岁时,她的认知发展被评定正常。但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她是个慢孩子,需要更多的尝试和预习才能掌握,当然一旦掌握,她就学得很扎实。但是,生活中畏难的情况太多了,而她又倔强,当年学习用勺子吃饭,她因为知道自己做不好,宁愿不吃,也不承认自己做不到。

    她现在学任何新的技能都很慢,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带着她去尝试,也不影响她去发现她所热爱的。我和先生都明白,这就是我们大白话说的不聪明的孩子。而我和先生从小都是别人眼里的“聪明孩子”。所以,这些年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引导一个慢孩子。

    接纳畏难情绪

    小D两岁多走路还不稳。我们当时去游乐场玩荡桥,比起同龄孩子蹦蹦跳跳走过去,她很害怕,几次以后就不想玩了。我们习惯鼓励她,“你是安全的,你可以再试试看,一定就能做到的”。但每次这样的话,反而成了摧毁她自信的最后一击,再也不肯试了。

    她快三岁时仍不敢滑滑梯,我对她说,是很害怕的,你试试看,带着害怕的感受往下滑,妈妈在下面接住你。于是出现了转机,她真的滑下来了,而且她下来时的眼神是闪着光的,不再是之前那种无力的感觉。

    那一次我突然意识到,要帮助孩子突破畏难,第一步其实是允许孩子表达,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

    畏难有两个层面,第一是“畏”,第二是“难”。大部分人的引导都是直接解决“难”,比如鼓励,给予帮助,都是为了说明这并不难。但这也意味着,这样的情绪是不应该存在的。于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的确不敢做,但知道父母不允许自己表现出来,于是呈现的就是逃避,连试一下都不愿意做了。

    日常跳一跳,遇事帮一帮

    我们要明白,“难”是相对的,孩子觉得难的,我们不觉得难;有的孩子觉得难的,有的孩子不觉得难。

    因此,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现,生活本来就处处有挑战,那么他们对待“难”的态度就会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情绪阈值。

    我们现在养育很容易出现“我啥都替你做了,你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但问题恰恰就出在“啥都替孩子做了”。试想,孩子日常生活都是容易模式,切换到读书就变成了困难模式,正常人都会畏难吧。

    所以,日常中反而需要人为替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跳一跳去解决。比如,小D会走路了,问她可不可以跳着走?小D是左撇子,习惯了用左手刷牙,提议她试试用右手能刷牙吗?还有,多带她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慢慢地,在她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生活处处都是挑战,本来就是难的”这个概念。

    当小D真的遇到挑战时,我会第一时间拆解难度,帮助她,这就是“搭脚手架”的方法。

    首先是“嘴巴快一点,行动慢一点”,即把拆解的方法用嘴巴说出来,指导她自己完成。如果发现仍然完不成,我也会手把手和她一起完成。但在这个过程中,会观察小D哪方面能力有欠缺,事后可以针对性地“开小灶”。

    小D在困难中求助,我会及时回应,不说:“你需要自己做”。因为,孩子发现自己“遇难”的求助没有得到帮助,她会越来越害怕遇见困难。

    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变成挑战,孩子遇到挑战父母帮忙一起解决,解决后大家复盘学习,孩子能从中学到如何调整自己的惧怕心理。

    打造全家成长型思维模式

    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明白困难是暂时的,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成长,更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

    生活中,很多父母习惯于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挑战和失败,而因为自己害怕,对待孩子的畏难情绪就特别焦虑,担心孩子和自己一样。于是,他们把孩子每一个看似“畏难”的行为放大,盯着这些行为,然后引导、鼓励和矫正,但往往收效甚微。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畏难”情绪。我们是带着害怕和担心在育儿,那么很多本来很自然的回应和互动,都会因为我们的害怕而被阻隔。

    我们骨子里不接纳“畏难”,我们只看到孩子的问题,而无法和孩子进行联结,那么,学了再多招数仍然带不好娃。如果你的确是这样的人,不妨自己先改变,从挑战一个小任务开始。当你行动起来了,你才会对孩子的“畏难”感同身受,这就是更好的共情。而且,你的努力过程也可以让孩子看到,任何人都是有困难需要解决的,这本身也能让孩子明白,生活处处有挑战。

    如果孩子“畏难”这个课题就是你现在所遇到的困难,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接纳自己的担心和所面对的困难,并且愿意改变自己,引导孩子?真正有力量的人生,并不是不害怕困难,而是全然接纳自己的害怕和困难,但仍然愿意向前一步尝试克服困难。

    (作者为微信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育儿专家,著有《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等书)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