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家闻

从儿童视角看《不要喊妈平等条约》


    ■ 冯继有

    做作业喊妈,吃饭喊妈,喝水喊妈,楼下玩的时候也喊妈……小学暑假刚开启一周,7岁儿子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呼叫成都宝妈张鹿(化名)。没法专心工作,自己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张鹿只好和儿子签下一份《不要喊妈平等条约》。

    刚看到这份条约,只当作一种调侃。不过,发现众多转发点赞都蛮当真,不仅支持这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纷纷表示要试试;媒体评论称许“有价值”,心理专家认为“不错”,那位妈妈接受采访也颇为自得。

    条约是确定缔约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不要喊妈平等条约》通篇是妈妈单方面要求儿子“不要”,儿子只有“配合”的份,叫“通牒”或“告诫书”更合适。如果这也能算“条约”的话,那也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条约吧。

    如果从儿童视角来认真分析,这份条约有些不妥。

    在描述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关系方面很有影响力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安全型依恋”,孩子把父母当作探索外界的安全基地;“不安全依恋”,孩子在探索环境时表现得小心翼翼。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对父母的安全依恋与青少年各方面的心理幸福感相关;而且,青少年的自主性与亲近感是并存的,而非反向作用力。后者,与一般人的想法很不一样。安全型依恋不会促使青少年延长对父母的依赖,而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自主的健康的感觉,自信地走向外部世界。

    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简单地把孩子推出去,而是要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把父母当作“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

    那位妈妈谈到,签订条约的当晚,儿子就问,“妈妈,你是不是嫌弃我了?”

    再看儿子最近写的一篇日记,“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司上班,院门口的小狗小白一看见就站了起来,摇着尾巴向我作揖,好像在说:‘大哥饶命’。难道连它也觉得我们这群一放假就来闹的小孩太烦了”。他明显感到了妈妈的不耐烦,还将这种感觉投射到小狗身上。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出适当的具体要求是对的,但也应该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大喊八次“不要喊妈”,不耐烦的情绪波及孩子,只会加剧其不安全感,反而给自主性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走向独立。

    与其大喊“不要喊妈”,不如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妈妈爸爸为你点赞;如果查字典还碰到困难,先空下来,和其他疑难问题一起,找时间喊妈妈爸爸集中帮你解决。

    下楼玩耍时请自带水壶,提前喷好防蚊液,这样你会玩得更开心;如果碰到危险、威胁或其他处理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告诉妈妈爸爸,千万不要担心挨批评受责备。

    工作忙,双职工家庭的父母暑假带孩子的确面临实际困难,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讲究沟通、教育的方式方法,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和其成长的心理需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