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女性艺术世界里的爱、智慧与关怀


    身为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本文作者却酷爱流光溢彩的艺术世界。文中,作者由她的习画心得,忆起课堂上遇到的、闪闪发光的艺术女孩们。她们不囿于成见,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探求艺术理论,开启了新的艺术天地。其中,中国第一位纤维学艺术博士梁开,以关怀叙事为切入点,将女性为创作主体的古老纤维艺术进行理论化阐释,使其在现代知识体系中再现生机,赢得一席之地。

    ■ 肖巍

    爱艺术的女性与女性的艺术视角

    女性发自天性地爱艺术。同几位老姐妹聊天,大家对于退休后的期待是能从事一生喜欢但求而不得的艺术:书法、绘画、摄影、音乐和舞蹈等。我则喜欢油画,哪怕是模仿,哪怕是仅仅模仿到10%的要素,或者只是有个大体的形象,简单的色彩,我便会很满足,毕竟这是我自己的“作品”。一次邻居来我家串门,看到我墙上挂得琳琅满目,便问道:“楼下的邻居说您是美院的呢!”我多么希望这是真的。我还有机会弥补么?天赋或许不成,工艺可能会学到点,毕竟清华美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院啊。

    给全校研究生开设性别哲学课时,我遇到一些有天赋的艺术女孩,她们的课堂展示一次次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别样的色彩与感官享受。记得有个叫朵朵的同学展示了一张中国女性传统刺绣的洋娃娃头,发如金丝,或者就是用金丝绣出一根根美丽的头发。

    通过美院的学生,我也结识了一些美院的教授,并有机会参加艺术学硕士和博士论文答辩。喜欢性别思维的同学会把女性主义视角引入自己的艺术学论文写作中。雕塑专业有位叫畅畅的同学,学位论文的题目是草间弥生的纯粹艺术研究,答辩委员会都是男老师,曾面面相觑地问:“我们都是男性,精神也没出什么问题,我们就无法做‘纯粹的’艺术了么?”好在清华美院的老师胸襟宽阔,有着包容性思维和多元的艺术眼光,让畅畅的性别雕塑思维能够自由飞扬,“飞”到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攻读博士。

    这件事也让我想到二则故事: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博士论文答辩时迫使答辩委员转换了身份,答辩结束时,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转过头去问另一位答辩委员、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剔夫教授:“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三个国际哲学大师组成——罗素、摩尔和魏斯曼。针对他的《逻辑哲学导论》一文,摩尔摇头表示自己并没有搞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维特根斯坦笑着对答辩委员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不会弄懂这些问题。”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竟然就这样通过了。有人说大师的成长需要一种土壤——文化、制度与学术思想的土壤。其实我认为也无需这么宏大,有一种学术宽容和大度即可,像畅畅们的导师那样就行。把性别思维和视角引入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新近的时代创新,导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了解,只要允许学生自己开一扇窗,并给她一个助力,她们便有可能飞向更远的天空,开启新的、前所未有的艺术天地。

    将纤维艺术理论化:勾勒女性的关怀叙事

    我还在性别哲学课上遇到中国第一位纤维学艺术博士生梁开同学。这门艺术流行千百年,如何进行哲学概括和理论化?如何让柔软的、低吟的、深切的、关怀的内在叙事,以及爱的表达用概念和理性得以普遍化,以便更久远地流传和在学术历史中找到一席之地?感性与理性在纤维艺术这门新学科中毫无头绪地串绕在一起,她的论文选题难度无疑很大。我们曾在一起“抽茧剥丝”,蓦然间,一个题目跃入脑海——《纤维艺术的关怀叙事》!这个选题可以引入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纤维艺术作品大都是女性完成的,她们在编织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待不就是她们的关怀叙事吗?才女梁开又在论文写作中辅以访谈法,采访了四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艺术家,共同完成这一“关怀叙事”。她的导师——中国著名纤维艺术大师林乐成教授也令人十分敬佩,开题和预答辩时他的确有一丝担忧,因为把纤维艺术理论化,国内还没有先例,不知此选题是否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同时,性别、女性主义和叙事是否可以成为分析纤维艺术的方法论?然而,他也以自己的大度和开放性视角给予学生广袤的创造空间和鼎力支持,最后梁开顺利毕业,并成功出版自己的博士论文《纤维艺术的关怀叙事》。

    2020岁末,她请我为这本书写篇序言,我写了一篇短序,节录如下:

    2020年,对于整个人类和历史来说都是极为不平凡的年头。新冠疫情让我们感受太多生死离别,疾病和痛苦,人们最向往的是温暖和回家。梁开博士的专著《纤维艺术的关怀叙事》恰逢此时问世,“故人相见似河清。恰逢梅柳动,高兴逐春生。”因为纤维艺术可以在疫情中为人们唤来一丝暖,带来一束光,并鼓励人们行动起来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团结抗疫。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纤维艺术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一直大多以女性为主体表现着人类的精神。尽管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随着历史和文化的更迭延续下来,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纤维艺术”一词,并开始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和学科来探讨、来研究。因而,如何描述和建构这一年轻的学科,如何把握她的理论和文化特质,让其能在更大的时空中得到认知和发展,更深入地挖掘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底蕴,不仅是当代纤维艺术家的使命,也关乎在当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历史文化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本书作者完成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于推动纤维艺术的理论提升和学科建构,对于这一古老文明的再理解和再阐释,以及她的现代和未来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本书还有两个重要创新必须得到认可。一是试图以“关怀”来解释古往今来纤维艺术作品的“特质”,使其拥有一种历史连续性和普遍性的文化内涵,并以这一特质在学科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二是作者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肯定——走访不同国家,面对面地访谈上百位纤维艺术家,请她/他们谈自己的作品以及所表现的内心世界、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抗和对于改变的向往,达到通过关怀来治愈来改变自我和世界之目的。这种写作和研究问题的方式极具创新性,也为日后他人的相似研究开启一条路径。

    在清华任教多年,有一个好处让我偷乐了一辈子——学科交叉,可以跟生物系教授学生物学,研究生命伦理,可以与医学院教授研究“以器官为中心的教学”,还可以与美院教授、学生一起专业性地体验艺术和美……

    (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