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综合

地方经验名词解释


    1.“三提三知”:是江苏省妇联持续深化改革、密切联系群众的创新举措,在全省妇联系统推进全员接访、全员下访,争先支部一线、聚力改革一线、下沉基层一线、守护抗疫一线、轮值信访一线,特别要求对困难妇女儿童和家庭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把察妇情访民意作为为妇女儿童办实事的第一步,分众问需、分类施策,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专业化、社会化、项目化的方式,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家庭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2.“四必访”:是浙江省妇联“八大破难行动”中入户联企走亲行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妇联干部和执委落实联系基层和妇女群众制度,通过上门走访、微信、QQ等方式与妇女群众保持稳定有效的沟通,对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创业女性必访,困难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妇女儿童家庭必访,涉及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家庭必访。

    3.“牵手结对包保”:是吉林省妇联创新直接联系妇女群众工作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妇联每名党员干部牵手结对3户贫困户,每月与帮扶对象通一次电话,两个月进行一次入户走访;组织乡镇以上妇联干部包保1191个村(社区),与留守妇女、单亲贫困母亲等1.3万名困难妇女结成牵手对子,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4.“两包一蹲工作法”:是湖北省妇联为进一步增强群众性而推出的一项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工作机制。通过领导包片、部室包县、干部蹲点,集中时间深入基层,以开展宣讲、深入调研、问计走访、解难帮困为主要内容,走访各类妇女群体和服务阵地,问计问需于妇女群众,破解基层妇联改革难题,切实推动解决工作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服务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5.“学习强国”进妇女群体、进家庭:是江苏省妇联主动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领妇女和家庭的创新举措,主要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中,将“学习强国”进妇女群体、进家庭作为省妇女儿童公益社工项目,线上线下推广,社会化培养一批推广大使,分众化举办一系列分享活动,推动“百千万巾帼大宣讲”具体化、落地化。

    6.“红色娘子军”宣讲团:是江西省妇联于2019年5月成立的、以女性宣讲员为主体、面向女性和家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的一支队伍。“红色娘子军”宣讲团以最讲政治、最有特色、最接地气为主要特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理论宣讲与故事叙述相融合,以小故事讲大道理,在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被妇女群众称为“身边的宣讲队”。

    7.农村基层妇女工作者“双培双带”项目: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为深入实施“巾帼脱贫行动”,由自治区妇联出资、以无息借款形式实施的加强农村妇女人才培养的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把村妇联主席、副主席中的优秀分子培育成为村级组织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此带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带动基层妇联工作。

    8.“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妇联参与、社会协同、科技支撑”的工作模式: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党委高度重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和家庭暴力的预防与化解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政法委牵头统筹、妇联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建立专门的情感家事纠纷智慧联调系统,共同打造发现报告、信息共享、案件处置、关爱帮扶、互联互通的智能化平台,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妇联参与、社会协同、科技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9.保护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免受二次伤害的“一站式”工作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四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全面推行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机制。主要措施是积极推进集未成年被害人接受询问、生物样本提取、身体检查、心理疏导等于一体的“一站式”取证救助机制建设,进一步避免和减少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二次伤害”。

    10.“敲门嫂志愿服务队”: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关切,在46个城市社区636个小区探索“敲门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新模式,组建58支“敲门嫂”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服务7600余名因空巢、孤寡、高龄、失独、重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重点开展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爱心陪伴、居家服务等志愿服务,在推进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1.“好家风信用贷”:也叫“好家庭信用贷”。由浙江省金华市首创并在浙江全省推广,由省妇联联合省建行推出“好家庭信用贷”项目,发行“好家庭”专属联名卡,向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各类好家庭提供金融优惠服务。全国多个省区市借鉴该经验,因地制宜推出各种激励措施。

    12.“双联盟双服务”:是浙江省温州市推出的一项家庭激励机制。通过成立各级“最美家庭”联盟和“爱心单位”联盟,开展“最美家庭”反哺社会和爱心单位礼遇“最美家庭”双向服务行动,倡导由“个人做公益”到“家庭做公益”的家风时尚,从服务、制度、环境等多方面优化礼遇,让“有德者有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3.“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是甘肃省妇联以积分管理的形式动员妇女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由省妇联筹资在全省村(社区)普遍建立。“超市”日常主要由村(社区)妇联主席负责管理,妇联执委、驻村干部以及威信高的群众共同组成积分评比小组,把“巾帼脱贫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寻找“最美家庭”、创建“美丽庭院”等活动纳入评分范围,通过月评定、季评定和半年考核评定,定期打分并发放积分卡,通过积分卡到“超市”兑换日常用品,努力用积分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14.在新经济平台等女性集中的新领域建立妇联组织:上海市妇联推动成立的爱库存妇联是在线新经济平台妇联的代表。爱库存妇联通过爱库存国际库存交易供应链平台、饷店去中心化品牌特卖平台凝聚联系服务全国各地近200万依托平台创业的女性店主(“爱豆”)。妇联执委由公司骨干和“爱豆”组成。妇联组织聚焦“爱豆”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妇女维权、家庭教育、技能锻炼、素质提升等服务,提升“爱豆”组织化程度,强化社会支持;通过“爱豆学堂”等线上教育平台,创新资源、融合共享,赋能女性依托新经济平台参与数字经济、创业就业;联合高校开展在线新经济女性从业人员现状和需求状况调研,进行在线新经济妇联模式研究,探索数字化妇联组织新业态。

    15.在消费网站等女性集中的新领域建立妇联组织:是重庆市妇联改革破难的创新举措,在拥有700万用户、其中女性500多万的重庆购物狂网络平台成立重庆市第一家网络妇联,把网络平台上各版块有影响力、传播正能量的资深网友吸纳为妇联执委,并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了“网上妇女之家”,根据女性网民关心关注的婚姻家庭、家教亲子、家政服务、创业就业等热点问题,建立了执委网上联系点、分块联系制,每名妇联执委联系一个平台版块的女粉丝,及时收集意见建议,回应诉求,让平台上的女粉丝感受到妇联就在身边,感受到“网上妇女之家”的关爱。

    16.执委领办项目: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和村(社区)“会改联”改革后,基层妇联执委呈几何倍数壮大。为充分发挥执委作用、更好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多地基层妇联探索实施了执委领办项目制度,根据妇女儿童不同需求设置素质提升、文明家庭创建、妇女双创、维权关爱等项目,执委根据各自爱好特长每人至少领办一个项目,着力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

    17.“四组一队”工作模式:是河南省妇联探索“会改联”后发挥村级妇联执委作用的创新举措,即将村和社区妇联执委分成发展组、权益组、宣教组、家风组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简称“四组一队”),并广泛吸纳热心妇女工作的女能人、女致富带头人等,每组5~20人不等,由妇联执委担任组长(队长),围绕妇女思想引领、创业就业、权益维护、家庭建设、乡风文明等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基层妇联执委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群众工作群众做的生动局面。

    18.“进万家门、结万家亲、办万家事”:为发挥基层妇联执委密切联系妇女的天然优势,山东省烟台市妇联出台意见,大力开展执委“进万家门、结万家亲、办万家事”活动,让更多妇女群众平时看得到妇联、关键时刻想得到妇联、遇到问题找得到妇联。在推进措施上,顺应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按照“便于服务、便于管理、便于活动”的原则,实行“妇联执委+工作片区”制度,让妇联执委“进网入格”,建立“1+1+N+NN”服务网,即“1名妇联执委+1个工作片区+N个网格员+网格内家庭户”,每两个月开展一次片区家庭集中走访活动,走访情况记入家庭档案。

    19.党建引领到“末梢”:辽宁省妇联在拓展基层组织覆盖中,紧跟党建步伐,围绕思想引领、维权发展、文体爱好、婚姻家庭、志愿公益等,指导各级妇联在党建示范小区推进妇联组织建设向基层延伸,在妇女生产生活最小单元建立小区妇委会、楼栋“妇女微家”等,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关爱服务,凝聚引领妇女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