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母职实践、家庭政策与性别文化

——第六届中国青年社会学者家庭社会学分论坛观点分享


    2021年8月14日,第六届中国青年社会学者家庭社会学分论坛在线上举办。来自海内外高校的青年学者结合时代热点,围绕“劳动与母职”“社会支持与家庭政策”“家庭与性别”三个单元分享研究成果,并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进行评议对话,以期研学共进,为家庭政策的完善提供新思考。

    ■ 葛晨璐

    2021年8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在线上举办第六届中国青年社会学者家庭社会学分论坛——质性研究研学工作坊。本次论坛设有“劳动与母职”“社会支持与家庭政策”“家庭与性别”三个单元,来自海内外高校的青年学者结合时代热点分享研究成果,并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进行评议,以期研学共进,为家庭政策的完善提供新思考。

    家庭中的劳动与母职实践

    与会学者首先从不同主体入手,对家庭中的劳动进行阐释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峰关注居家保姆这一主体,以自身聘请保姆的经历为研究契机,从情感控制和伦理驱动两方面说明居家保姆如何维系其劳动过程,并期待从更丰富的层面扩展当下中国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研究。

    以母职为分析对象,太原科技大学的刘洁引入关系主义的视角作为理解母职的新路径,说明母职的认同和实践以与孩子的关系为本,呈现出身体化、合作性和动态平衡的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小英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狄金华对两位青年学者的研究主题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在当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无论是居家保姆这样的家政劳动还是在儿童成长中无法绕开的母职话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小英指出,罗峰在文章中提出的“情感控制&伦理驱动”保姆研究解释框架是一个有益尝试,但对于伦理如何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可进一步做本土化的努力,并对经典劳动控制理论进行梳理,从而使研究的对话点更明晰。吴小英还对“母职”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阐明,向参会者补充介绍了刘洁这项研究的背景,并就写作方法提出了精细指导。

    居家保姆真正的伦理困境是在居家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自己人”与“外人”这两种身份认知之间的张力。狄金华认为,保姆研究可从这一视角入手,挖掘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命题。

    育儿社会支持与家庭政策

    从社会工作和海内外政策比较的视野出发,与会学者关注了家内工作及劳动在新时代的表现和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何姗姗及研究生冯源溪,围绕都市女性产后第一年如何获得育儿社会支持的问题,采用质性研究和数据实证,构建了一个体现母亲育儿社会支持主体、功能和传递方式的结构模型。模型以支持主体(横轴两端为弱关系和强关系)和支持功能(纵轴两端为情感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为分类标准,交叉形成四象限育儿社会支持分析框架。

    在对中国女性的双重负担与照料劳动的女性化背景的关注基础上,东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朴红莲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的婴幼儿照料相关家庭政策,及其背后反映出的日本理想家庭范式,希望从别国经验中找出有益的政策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春华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副主编吴兰丽认为何珊珊的都市新任母亲育儿社会支持结构模型构建的质性研究思路清晰,讨论焦点突出。马春华从研究方法上提出,从社会工作项目的小组谈话得到的质性研究数据可能比较宽泛,可在资料中进一步补充深度访谈,更全面地解析出新任母亲育儿社会支持的过程逻辑。吴兰丽也建议后续研究可补充更多案例支撑,对母亲育儿社会提供更充实的细节分析。

    朴红莲的日本家庭政策中的理想家庭与照料责任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国外家庭政策变迁的窗口,评议专家指出,由于社会政策分析文章与质性研究文章写法有别,还需在行文逻辑及学术规范上有所调整。

    新现象背后的性别与家庭文化变迁

    “外嫁女回娘家”及“非婚同居”这两个反映社会变迁的话题也成为论坛的焦点。其讨论不仅可以扩宽我们对于家庭现象的认识范围,也能以小见大,从家庭现象的变化中探寻整体社会的变动逻辑。

    厦门大学黎赵博士和张桂凤博士通过对桂东T村外嫁女回娘家活动的详尽考察,对外嫁女回娘家活动筹备工作与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内嵌的性别关系和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进行了细致分析。其研究以地域性女性主义文化的新动态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外嫁女回乡活动体现了外嫁女自我价值实现的新方式,但活动背后仍蕴含着男主女辅的性别等级关系,也呈现出由性别隔离迈向性别融合的新趋势。

    以北京地区城市青年为研究对象,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于志强的未婚同居的生活逻辑与政策研究,通过对北京青年同居缔结、维系与转化过程的生活叙述与分析,探究不同生活情境与社会条件下,青年同居现象背后复杂的生活面貌与深层的结构性动因。

    北京大学教授佟新认为《外嫁女回娘家活动中的性别分工和性别关系》的故事叙述非常完整,但理论运用上可以更加充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丹丹建议作者对地域性女性主义文化的新动态与文中所商榷的新宗族主义两种观点进行辨析,以更加明确文章的创新点和价值,使文章立论更清晰、观点更成熟。

    评议专家肯定了未婚同居的生活逻辑与政策研究的选题视角。佟新认为此研究应更加聚焦问题,在理论概括上进行提升,清晰地梳理出现象背后的逻辑机制。郑丹丹则建议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比较,找出所分析现象与其他现象的明显区别,以便更好把握研究对象的特征,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提升质性研究的水平。

    本次论坛发言视角颇具新意,评议分析深入细致,双方充分讨论,使论坛达到以文会友、研学共进的目的。论坛不仅是家庭社会学新热点的及时聚焦,更让参会者在对话中深化对质性研究的理解。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