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重大主题进入课程教材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周韵曦 实习生林芯仰 发自北京 课程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近年来,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增强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8月2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阐释大力加强重大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据介绍,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及基本遵循,教育部选择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国防、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研制进课程教材指南或指导纲要,已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教材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根铸魂,必须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培“根”就是要打好中国底色,铸“魂”就是要植入红色基因,使学生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据田慧生介绍,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以统筹设计为基本原则,以有机融入为基本方式。

    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中重大主题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的问题。田慧生强调,针对各类主题教育,如中医药文化、京剧、武术、篆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节粮节水节电等生态文明教育,传染病防治、防艾滋病、防性侵、应急救护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不应面面俱到,要避免重复交叉、增加学生负担,必须加强统筹设计。

    就各主题教育的安排,田慧生介绍,一方面,在学科安排上,要全科覆盖、各有侧重,避免交叉重复。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关键课程,集中系统讲授;哲学社会科学是主干课程,分专题讲授;理工农医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实现进课程教材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学段安排上,有序递进,螺旋上升。如《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小学侧重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初中侧重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高中侧重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此外,结合学科特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应以有机融入为主,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语文以古诗词、民间故事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体悟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人文精神、荣辱观念;道德与法治以相关格言、人物等为主要载体,弘扬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体育与健康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武术等为主要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

    田慧生强调,重大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重大主题涉及的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有限,必须加以转化,不能简单照抄文件或贴标签。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门类内容总量要控制。

    据了解,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其他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工作,抓紧出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研制出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