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权益观察 PDF版下载

版面: 权益观察

江苏淮安淮阴区妇联着眼疫情防控下的家事调解新路径——

发挥“她”力量 做好“联”文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茹希佳

    近日,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妇联联合区司法局在“指尖调解”小程序中嵌入的“家事调解”模块正式上线运行,群众通过指尖便可就近选择并预约家事调解员提供服务,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家事调解工作提供了新路径,获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点赞。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2020年以来,淮阴区妇联按照全国和省、市妇联安排部署,紧扣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标准化家事调解室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家事调解室规范化建设工程”,探索形成了一套群众“点菜”、妇联组织“配菜”、各家事调解室“做菜”的联动服务模式,在预防化解家事纠纷上做足“联”文章,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她”力量。

    注重机制建设 形成化解“联力量”

    加强家事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对于保障广大妇女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中,淮阴区妇联坚持“制度先行”,在完善多元化解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妇联干部等“她”力量,多方联动扎实开展家事调解工作。

    淮阴区妇联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时工作中,妇联积极参与区法院‘亲情修复提升工程’,与法院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亲情修复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建立协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近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同时,区妇联还联合区司法局出台指导意见和制度规范要求,统筹资源配置,延伸服务渠道,精心打造有制度、有氛围、有形象、有队伍、有方法的标准化家事调解室。

    目前,已初步形成“1+7+N”的家事调解网络,即一个中心、“海兰春”“红丝巾”“亲情修复”“家和”“万和”和“红星”等7个品牌调解室和N个基层联系点,实现了家事调解区域全覆盖,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以来,淮阴区累计化解各类家事纠纷4360余件。

    注重队伍建设  形成化解“她力量”

    王莉莎是一名巾帼法律志愿者,从业10余年一直热心公益。长期在基层义务宣讲法律知识的她,对基层群众在家事化解上的法律缺位问题十分重视。2020年4月,通过区妇联和区司法局的牵线搭桥,王莉莎主动牵头在工作的法律服务所成立了“红丝巾家事调解室”。运行一年多来,王莉莎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耐心细致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受助群众的信赖和认可,成功办理涉及婚姻、抚养、继承等内容的家事案件200余件。

    为扩大家事调解员队伍的“朋友圈”、全面提升家事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淮阴区妇联从基层妇联组织、社区聘请具有专业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和丰富经验的热心人士担任调解员,积极吸纳巾帼法律志愿者、巾帼心理咨询师等女性社会组织内的巾帼力量参与到家事调解工作中来。目前,已成立了一支由106名镇(村)妇联干部、司法所长、网格员等组成的具有丰富家事调解经验的专门队伍,也涌现出了一批以王莉莎等为代表的优秀基层调解员。

    与此同时,区妇联还通过推荐优秀妇联干部担任法院亲情修复工作中的调解员、疏导员、调查员,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区、镇(街道)、村(社区)近200名妇联干部为主的“亲情修复员”队伍,在家事矛盾发生时、调解中、案结后等各个节点共同开展跟踪调解工作。

    注重源头治理  形成化解“新格局”

    “年轻人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我们在化解家事矛盾中发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江路街道妇联副主席丁国霞在长期从事基层妇联工作中总结出一套闭环管理的工作方法,不仅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广泛摸排、细致化解家事矛盾,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家长学校、技能培训、公益讲座、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对辖区居民的道德、法制及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一做法不仅得到了群众认可,也得到上级妇联组织的肯定和推广。

    随着家事调解工作向纵深推进,淮阴区妇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充分调动全区13个镇(街)236名村(社区)女性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及时准确掌握家事矛盾隐患,从源头上防止家事矛盾激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家事矛盾预防和调处工作。在家事调解中,注重心理疏导和亲情修复,建立“家庭化”调解室,让当事人在“客厅”调解,促进矛盾融合化解;充分发挥“红丝巾”法律维权妇女微家的作用,以家事调解服务为切入点,实现服务妇女群众零距离、关爱妇女无缝隙;联合淮阴惠民心理服务中心,为家事纠纷当事人开展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和关爱等综合性服务。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