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创·创业新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创·创业新闻

张金华:“对我来说,创业虽然艰难,但那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在“百炼成钢”中找到奋斗的意义


    张金华(右一)在车间查看生产情况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前几天,滕州中华源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华接到了一个从河南省洛阳市打来的电话,“他们听说滕州的工业电炉质量更好,打电话来订货。”

    张金华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现在自己很少去外地跑客户,“这一行业大多都是口口相传,用老客户的口碑去吸引新客户。”

    初见张金华,很难将身着长裙、语调温柔的她与不锈钢、金属冶炼联系起来。然而在业内,这个同时经营着两家金属设备制造公司的女企业家已然小有名气。

    夫妻创业 白手起家

    1997年之前,张金华和丈夫同在滕州化工原料厂工作,张金华做会计,丈夫是机修车间主任。

    “没过多久,集体企业开始改制,我俩都面临着下岗的风险。”张金华与丈夫考虑再三,决定出资买断机修车间,自己创业。

    张金华懂财务,丈夫懂技术,二人对创业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但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个现实问题——资金。问亲戚、朋友东借西借,好不容易才凑齐了44万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资”债务。1998年1月,夫妻俩创办的鹏程电炉公司开业。

    创业初期,无客户、无资金、无路子,这“三无”成了压在夫妻俩心头的一块重石。“本以为我们有技术,也在这个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没想到创业一切从头开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张金华去过泰安、聊城,没有熟人介绍,硬着头皮敲开一间间陌生公司的大门。一路走下来,还真的找到了商机。

    “我们了解到不少山东甚至是滕州当地的工厂,用的都是外地生产的工业电炉,维修成本不低。”张金华和丈夫商量后,决定从生产小型钢球炉子开始,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一遍遍进行研究试验。

    拿着自家公司画图设计生产的电炉,张金华又跑了一趟泰安。

    “虽然我们跟客户反复强调我们的产品过硬,但毕竟是没有合作过的,人家担心产品质量。”张金华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家的产品给客户免费试用3个月。

    “其实我心里也很害怕,一个电炉市场价6万多,公司当时还处在负债阶段,万一这个方法行不通,这6万就赔了。”“漫长”的3个月试用期过后,泰安的客户完全认可了公司的产品,“这家公司直到现在还跟我们有合作。他还帮我们在泰安当地做了宣传,有50多家工厂先后与我们合作,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2007年,张金华成立了滕州中华源金属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把业务从最初的电炉拓展到不锈钢产品等。

    挖掘创新的巨大生命力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张金华对创新发展十分重视,“我们从一开始起步就是自己创新设计。”成功的经历让张金华感受到埋藏在创新中的巨大生命力。近年来,她在创新上不断投资,公司所生产的应用于金属冶炼、熔炼、保温、加热、热处理、热装卸、烘焙等热处理设备产品多达30多个系列、数百个品种。

    “我们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百标产品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一条龙服务。”张金华告诉记者,如今自家公司设计生产的500千瓦球化炉等新产品深受用户欢迎,也在全国打开了市场。

    在张金华的努力下,如今在全国各地,冶金、机械、航空、铁路、船舶、电子、汽摩、高温陶瓷、纳米材料、轴承、链条等行业以及国家重点工程中,公司的上千台设备正在飞速运转。

    经过4次扩建后的厂房里,台车炉、球化炉、网带炉、砂轮磨片等30多个系列百余个品种也在加速生产。

    “对我来说,创业虽然艰难,但那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回首20余年的创业历程,张金华从未感到后悔,在这个“百炼成钢”的行业,她这个“铁娘子”找到了奋斗的意义。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