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瑢
2019年7月,作为云南省昌宁县委组织部的一名选调生,我被选派到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扁瓦村驻村锻炼。
当时,扁瓦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489人,村党组织规范化创建也不达标。
到村后,我和村干部一道,努力探索党建引领、强村富民的实现路径。
创新组织活动安排
扁瓦村有15个村民小组,党员居住分散。党组织“三会一课”不规范,农忙时少数党员不参加组织活动。我与村干部商量后,把“三会一课”时间尽量安排在晚上,避开村民干活时间。会议地点也由村部搬到室外,改为“田头会”“地埂会”。而且,依据各类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议地点。比如,推进产业发展,就把课堂放在产业发展好的村民家大棚里;在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谁家卫生差,我们就去谁家开现场会;推动惠民新政落地,村里哪里唠嗑的人多,我们就到哪里开“闲谈会”……切实提高“三会一课”吸引力,让党员主动积极参与。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扁瓦村党组织被评为“2019年昌宁县脱贫攻坚优秀党总支”。
培植群众致富动力
扶贫先扶志。只有让村民个个都变成勤快人,脱贫致富才有内生动力。
2019年夏,一场山洪损毁了一户村民家的房屋。我很快为这户村民争取到了地质灾害重建补助。可半个月过去了,他家房还是没有动静。经详细了解得知,原来,他家房屋位于地质灾害区域内,不适合建房,但易地建房需要占用人家的田地,对方不同意,建房的事就这样拖下来了。我走访周边群众,最终通过置换方式解决了难题。2020年3月,这户村民一家住进新房。在一处坡地上,他还种下了一大片果苗。他说:“好日子就在前头了。”
2020年,我们村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需要硬化农耕道路10多公里,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有群众反映,项目施工会导致灌溉沟损害,少数农田无法灌溉。我多次和群众开会商量,向专家请教沟渠修复方案,最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修复沟渠2公里,恢复灌溉面积186亩。村民们说:“有了水,烤烟、豆子就有希望了。”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他们就愿意听你的,跟着你走。如今,村里不少事,我们只要招呼一声,群众就会冲在前面。
打造本土主导产业
依托村里的地形和气候,这两年我们重点打造了“一豆二叶三张嘴”产业。“一豆”就是甜脆豌豆、红豆、无筋豆、四季豆系列产品,“二叶”就是烤烟和茶叶两张叶子,“三张嘴”就是猪、牛、羊三张嘴。
2020年,我们村仅甜脆豌豆一项,产值就达1100万元。最近,无筋豆也上市了,一亩地可收入6000多元钱呢。为了做好豆产业,我们布设了田间喷水器,进行精细化管理。截至2020年底,扁瓦村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集体收入增至11.4万元。
20世纪50年代末期,村里曾引进了一批茶树苗,经过几十年发展,茶园规模最大时有1500亩。因缺乏有效开发与保护,现在多数茶树已被废弃、砍伐。今年,村里动员致富带头人李剑平回村建茶所、发展生态茶;帮助茶农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茶文化馆,春茶收购季,收入50余万元,废弃“绿叶”成了致富“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