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之道,唤醒培育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命道德、生命智慧,引导人们实现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生命教育其实是本真教育的回归,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 不能将生命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安全教育,或者绑定为生命安全教育。尽管都是重要的生命健康教育,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不应与认识生命价值的心理健康建设混为一谈。针对外部和内部不同的危险,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二者都是必需的,不能将生命教育淹没于安全教育之中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孔一涵
2020年5月,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坠楼身亡;
2021年1月,河北邯郸一名高三学生因请假未果在学校跳楼身亡;
……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痛惜之余,各方也在反思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除了普及心理健康,加强抑郁症等疾病的干预治疗等,生命教育也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为什么需要生命教育
面对孩子们“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家长们通常要么说不知道,要么随口敷衍,表面上家长认为孩子不能理解,所以通常以“你长大了就会知道”来回答,实则不少家长自己都不清楚不思考“生命从哪里来”的真正原因。
生命教育在我国应该获得更大发展。“中国人常常认为生命生而获得,自然而然。”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慧说,“今天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孩子的上一辈没有刻意接受过生命教育,也不知道怎么对下一代进行生命教育。”
老一辈人的奋斗,往往是以生存为目标进行的社会活动。但是,今天的孩子在不愁吃穿的情况下,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
“当孩子问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时,家长老师要么不关注,要么关注了也不能够很好地去回应。另外,文化娱乐产品中带有的暴力、血腥元素等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刘慧说。
专家表示,种种“来生”“穿越”“游戏人间”等来自文化影视作品的影响、家长与老师们对精神需求的忽视都使得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越来越不足。青少年的心智正在高速的网络信息流中飞速成长,他们面临的学习压力也催促着他们的精神快速成熟,他们对生命教育需求的时间之早、需求程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得不到有关生命教育的正确“解惑”,在面对重压和困境时,青少年易于滑向轻生的边缘。
事实上,中国对生命教育的探索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酝酿,但直到近些年,生命教育才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刘慧表示,在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生命教育的产生有现象和实质两个层面的因素。“在现象层面上,为预防青少年自杀,并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等干预手段的实施促使生命教育产生。在实质层面上,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在反思教育的时候发现教育中存在着生命中的‘空场’现象。”
“生命的‘空场’现象就是在教育当中‘只见知识不见人’,在精神发育阶段,对于生命的认识、理解和践行方面,目前的教育体系亟待加强。”刘慧说。
生命教育应是教育的出发点
基于平台大数据与数万名用户、心理咨询师的问卷调查数据,《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12~18岁)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认为,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管教及人际的沟通是压力的主要来源。
在争相“鸡娃”的社会大背景下,青少年或自愿,或被迫地加入了“内卷”的浪潮。家长与老师对学业的看重,社会观念中成绩与美好未来、地位高低的强行挂钩,都使得青少年或多或少地处在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中。
“今天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他们个体生命成长的规律,要他们完全按照成人的意思来。”刘慧表示,现在“鸡娃”这种完全不顾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教育方式,不仅破坏了个体生命成长的规律,还有可能造成孩子厌学等后果。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主任、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刘芳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即时满足的行为。所以如果单纯以短期利益驱动学习,有些孩子在没有得到回报,就有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还会同时有厌学和逆反两种心理,他们可能会对学习目的以及人生目标迷茫,继而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何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将考试的失败与人生的成败“松绑”,为青少年重塑生命的意义,无疑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刘慧表示,如今的教育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已经渐渐偏离了原本的目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比如说我们所谈的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之道,唤醒培育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命道德、生命智慧,引导人们实现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生命教育其实是本真教育的回归,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刘慧认为,如今抗疫能够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与生命至上的理念密不可分。“在我看来,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建立人与生命间的关系。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解释生命教育,那就是关爱生命。”
学校和家庭要帮孩子建立起强有力的生命链接
专门救助有自杀倾向者的树洞救援团志愿者张海伦曾救助过一个女孩,她因童年时遭受性侵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变得敏感脆弱,而父母也没有能力正确引导开解她。女孩每天的生活像被无尽的黑暗笼罩着,越来越恐惧社会,只有在网络上的抑郁群才能找到一丝丝安慰和认同。后来,女孩和一位网上认识的病友发生恋情,走入现实以后却发现两人并不合适。于是,女孩产生了轻生的想法。“在她心中,那个恋人是她的终极拯救者。”张海伦说,“所以分手对她来说不仅是简单的感情破裂,更是一种信念的垮塌。”
刘芳也表示,缺乏亲人朋友的陪伴与理解也会导致青少年缺少精神的支持力量。当遇到困惑、迷茫或挫折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支撑点与精神力量源泉,就容易消极、厌世。在失败后只有获得了足够的精神力量,他们才能重新振作,面对自己。
在张海伦的开导下,女孩暂时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并且将自己父母的联系方式交给了她。“其实我在沟通中发现她的父母都很爱她,但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在张海伦的帮助下,女孩的父母终于意识到孩子的抑郁情绪,决定带着女孩去医院求医,陪伴她一起同抑郁症做斗争。
“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离不开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有从近到远序列性的,是一个绵延且层层递进的链条。”刘慧指出,如今青少年的成长正缺乏有利的关系性的构建,缺乏面对挫折时迎头解决的力量与根基。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帮孩子建立起强有力的生命链接,让他的生命和亲朋好友的生命乃至自然的生命链接起来,让他能够在生命链条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这条生命链条当中不可缺失的‘环’,当他知道这个‘环’的存在对于其他‘环’的意义,那么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他就不会轻易地选择断掉它。”刘慧说。
父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生命教育的最好榜样
2012年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了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活着。其中,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与前提,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是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
如今,生命教育已经在全国多所学校开展。2021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并挂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约20多所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刘慧指出,除了进行专门的生命教育与主题活动,还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首先可以将关爱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让关爱生命成为每一个老师的自觉,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也可以成为无形的生命教育。在学科方面,可以将生命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如让道德法治课变为带着法治课程的生命教育等。”
在家庭生命教育方面,刘慧表示,父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就是孩子生命教育的最好榜样,所以首先父母要做好自己。另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将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并承担起父母的责任 ,在给予孩子陪伴的同时,尽量不将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孩子。“现在对于课外培训的治理,让青少年回归全面教育的常态,也会缓解教育内卷所带来的压力,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就自然能够降低。”
专家提醒,不能将生命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安全教育,或者绑定为生命安全教育。尽管都是重要的生命健康教育,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不应与认识生命价值的心理健康建设混为一谈。针对外部和内部不同的危险,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二者都是必需的,不能将生命教育淹没于安全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