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自力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印象中父母总有忙不完的活。他们手把手地教我们劳动。
父亲常对我说,劳动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父母干农活时,往往带上我。这让我从小喜欢劳动,屋后的大院子就是我劳动的乐土。我学着父亲的样子,把里面挖些坑,然后漫山遍野去挖树苗回来栽。那个大院子里,每年都长着各种各样的树。在母亲的帮助下,我还种上了花,一年四季各种花儿次第开放,成为我家最动人的景象。每逢有客人来,父母总领着人家参观我的“承包地”,每每收获一片赞叹。记得有位爷爷说:“你小小年纪,就喜欢劳动,长大了不得了,肯定能靠劳动致富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也暗下决心长大了要靠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读初中时,家里三个孩子读书,压力大。父亲开始养鸭,每年暑假,我帮父亲放鸭。天刚蒙蒙亮就把鸭赶出去,照看着它们别吃人家的庄稼,傍晚再把鸭群赶回家。劳动的付出总是值得的,开学前鸭正肥,能卖个好价钱,足够我们读书的费用了。两个姐姐一人放牛,一人喂猪,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我们三个孩子,总想多干一点,这样父母的辛苦就少一点。
中学寄宿,每学期都要交几百斤柴。我家的传统是自己的柴自己砍,那几年暑假,砍柴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把柴砍好后捆成小把小把的,挑回家晒干码好。看着日益增高的柴草垛,非常有成就感。开学时,父亲用板车拉柴,我们则在后面推。交柴时,父亲往往开心地对老师说,那些柴都是孩子们自己砍的。老师们总夸我们,听了心里怪舒服的。
大学毕业后,大姐做生意,特别能吃苦,挣了不少钱。二姐在一家工厂做工,勤勤恳恳,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我则在一家机关单位工作,认真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遇到节假日时,我们常回老家帮父母下地劳作,那是父母最高兴的时候。
父母都已年过七旬,仍然坚持种田。我们有了孩子,都注重培养下一代爱劳动的习惯,让他们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如择菜、刷碗、拖地、大扫除、洗衣晾衣等,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也让孩子参与,孩子也乐在其中。劳动是我们家的宝贵家风,得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