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丰富内涵和形成路径


    ■ 叶文振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第七部分收入了从2013年到2020年的21段论述,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新时代实践的重大收获,更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本文通过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以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内涵,深入认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路径。

    理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内涵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中央文明委于2016年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从全国范围评选出300户文明家庭。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既阐明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核心内容,又从人类文明、社会主义和新风尚三个角度帮助我们加深对核心内容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家庭文明的三大核心内容,一是从爱人、爱家和爱国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情感风尚,二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风尚,三是人人有责、一起参与、共建共享的体制风尚。其中情感风尚是新时代家庭文明的基石,所有社会投入所转化而来的家庭文明应让新时代家庭越来越充满家庭成员间的相亲相爱、对家庭的挚爱和对国家的热爱,在此意义上理解,家庭建设的核心就是爱的意识和能力的建设。精神风尚是新时代家庭文明的方向,近年评选出来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五好家庭都代表着新时代家庭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体制风尚是新时代家庭文明的路径,共建共享是一种建立在家庭成员没有等级之分权势之别的新型地位关系之上的家庭建设机制,民主、平等与彼此尊重是家庭运行的基本遵循。当然,共建共享还体现为家庭和社会的开放合作、双向互动和利益互惠,即家庭友好型的社会构建和家国同构的爱国精神。

    在学术界普遍承认的12个人类古文明中,华夏文明是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家庭文明源远流长,拥有十分厚重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如血脉亲情、家乡意识、家国情怀等,都是中华民族家庭文明的独特构成和对世界家庭文明的民族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把“爱国爱家、相亲相爱”纳入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体现出新风尚的历史积淀与民族积累,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理解与建构,如“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是对“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新的诠释与发展。

    对家庭文明进行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并强调其社会属性,是一种家庭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显然,“爱国爱家、向上向善”就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社会制度根源是社会主义,是对封建主义家庭文化和资本主义家庭文化的双重超越。所以我们既要抛弃以代际等级森严、性别地位悬殊、缺乏民主平等为特点的封建主义家庭文化糟粕,还要警惕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亲情利益化、家庭暴力化等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错误思潮和意识倾向对家庭文明的侵蚀,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还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站在新时代的时间维度来看,“爱国爱家”“共建共享”等都体现了新时代对家庭建设的价值取向、理论认知和实践期待。中国在疫情期间对人民生命安全举全国之力的关爱和防护、对2000多万贫困家庭的全社会精准扶贫脱贫、以及对家庭建设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并纳入“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让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感受到更多的家庭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越性及其对家庭的巨大红利,进而又激发人民主动融合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自觉地把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使家国同构的民族情怀提升为家国互惠、爱国当先的新时代家庭文明。

    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路径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论述呈现出知行合一、务实实干的理论风格,为我们具体指明了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路径。

    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负起领导责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有着关心人民家庭幸福、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推出,2021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妇联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座谈会的召开,还有在“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单设家庭建设一节,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进行政策布局,都充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已经负起领导责任,并在理论学习和宣传、思想认识提升和政策设计转化、全社会动员和活动开展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政策力度和社会广度。显然,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评价指标,是一个重要路径。另外,领导干部的带头参与和以身示范也非常重要。以实际行动带头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不仅要成为领导干部的政治与社会责任,还要融入职务提拔、先进表彰和述职评估的条件和标准中。

    第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在这方面,各级妇联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及时设立家庭儿童部专门部门、全力推动家庭立法、强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和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调研和智力支持等,不仅提高工作层次,转向更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构,而且还抓住关键领域,注重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所有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和推广。另外,还要重视社科联、文联、科协等更多群众团体的作用发挥,重视在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群众团体之间优势互补的合作,放大共谋联动的工作效果。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除了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以外,还要拓展部门功能,建构系统化、立体化、常态化和基层化的工作格局,要制定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要建立在城乡设点的调查研究机制,为部门工作提供专项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支持。还要通过一定机制和程序的建立,来评估指导和督促效果,强化指导和督促作用。

    最后,既要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要深入城乡基层,在和民生工程建设并行中,在各个家庭生活空间层面,细化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设工作。实际上,每一个家庭都是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主战场和前沿地带,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更是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主体力量。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激励、社会环境影响、外部力量支持,强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建共享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把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变成全社会都重视、所有家庭都参与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和家庭发展实践。

    (作者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