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女性团课教练的职业发展与性别文化构建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牛天博士


    访谈提示

    近年来,女性在健身领域不再止步于参与者,健身团课教练成为女性占比较高的新兴职业。在互联网平台介入的背景下,这项职业给女性价值实现带来了哪些新的空间与规训?她们的职业实践又参与建构了怎样的审美与性别文化?围绕上述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牛天博士进行了深度对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范语晨

    随着健身运动的专业化,健身团课教练成为近年来女性占比较高的新兴职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牛天博士在研究中发现,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下,这项兼具专业性、情感投入与审美展示的职业给女性价值实现带来了新的空间与规训。围绕女性团课教练职业发展的机遇与阻碍,及其背后的审美与性别文化建构,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牛天展开了深度对话。

    职业素描:专业性与个性之间

    记者:女性健身团课教练不仅是您近期的科研关注,也是您从事多年的兼职。您能否为女性团课教练群体画一个大体的“职业素描”?

    牛天:我最初是作为学员进入健身领域的。当时因为我表现不错,被教练选中做助教,后来又考取认证,成为兼职教练。2016年起,我开始作为研究者对女性团课教练群体进行调研。

    从我的观察来看,健身团课教练群体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女性在其中占比多。健身团课除了力量型的项目,还有舞蹈类、静态瑜伽类等,女性在很多项目中具有天然优势。二是职业流动性极强。三是兼职教练比例不断上升。兼职教练是我研究的一个重点。对女性而言,以健身教练为主职会面临更多的职业倦怠感和瓶颈期。而兼职教练的人群画像很丰富,她们本职工作各异,多出于兴趣进入这个行业,职业认同度相对较高。拿我自己来说,主职与兼职形成了优势互补。科研主职让我有更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擅长拆解套路,避免死记硬背;团课的锻炼也让我具备好的身体,拓展了研究领域,团课教练的经验成为我最真实的田野体验。

    记者:与传统的健身房运营相比,互联网平台的介入给女性团课教练这一职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牛天:互联网平台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健身房办卡、固定排课的经营模式,代之以按次付费、灵活约课的开放形式,这给男性和女性教练带来了一些共同的变化,例如上课时空更具灵活性。

    而对女性教练来说更突出的变化在于,互联网平台延伸了教练与学员的互动空间——学员约课前可在平台上看到教练的照片与简介,课下也可在APP上与教练继续交流。这一变化对女性教练的影响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女性有更强的自我审美化意识,也更擅长沟通与建立情感联结,互联网平台给女性教练发挥自身的特质与优势带来了更充分的空间。我的调研显示,女教练对学员留言的回复率更高,处理分歧的方式也更具柔性与建设性。而另一方面,单次约课的机制使教练留住学员的压力更大,原先雇主对教练的单一控制分散到了学员一端,女性教练因此面临更隐蔽的审美与情感规训。

    记者:健身团课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课程内容,也与教练个人的形象与魅力密切相关。女性团课教练怎么看待在职业中个性成分的凸显?她们会更看重学员对专业素养而非个人形象的喜爱吗?

    牛天:首先应说明,教练的形象管理与个性凸显是不分性别的。无论男性教练还是女性教练,都会展示闪光点,对自己的职业面貌进行整饰。此外我也发现,随着自身专业度和学员认可度的提升,教练们塑造“人设”、凸显个人特质的意识会相对淡化。

    同时,职业性与个性的关系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我曾问过很多学员,在选择女教练时最看重什么,大多数人回答会衡量教练背景与课程精髓的契合度、专业水准以及调动氛围的能力,并参考过往学员的评价。教练外貌和眼缘也会被看作“加分项”,但并非决定因素。可见,当下健身受众日趋理性,专业素质已经成为大家评判从业人员的主要标准。而在我访谈的超过50个女性教练中,无论是否在世俗意义上具备“外貌优势”,她们都普遍更看重学员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肯定。我也发现,具有所谓“外貌优势”的女教练,往往格外警惕外貌红利带来的短暂的学员黏性,因此更刻苦地打磨技术,以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情绪、审美与性别气质:规训中的多元构建

    记者:情绪劳动是您女性团课教练研究的关注重点之一。相比以霍克希尔德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对情绪劳动中异化现象的批判立场,您的研究更多地揭示了情绪投入对教练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的实现逻辑是什么?

    牛天:健身教练不仅要教授动作和技巧,而且要充分调动学员的情绪。因此,当教练需呈现的情绪与本真情绪存在冲突时,情感扮演和异化不可避免。但与其他服务性行业不同的是,健身教练有持续性的、密集的、交互性的情绪劳动特点。课堂上教练与学员的情绪交流是双向的,加之女性更强的情绪感知能力,这就给女性教练积极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可能。

    我对此有过切身体验。不久前一次授课时,我情绪很失落,踩着点到了教室。当时一位学员对我说:“老师我正要给你发信息,担心你不来了呢!”听到这话,被需要的感觉便把我从失落中拽了出来。随着音乐响起,我看着学员们脸上的表情和动作的进步,自己的烦恼已经烟消云散。此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刻意扮演快乐,而是在课堂气氛和学员们的回馈中真正得到了疗愈。可以说,在有意识的情绪管理下,女性团课教练也在动态的工作过程中激活了真实感受,实现了个人情绪与自尊的满足,加强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记者:健身领域的特质使女性团课教练跳出了“白瘦幼”的审美标准,力求在平台上展示阳光活力的、符合具体课程精髓的形象。这是否会导致另一种更为精确的身体规训?

    牛天:的确,女性团课教练的形象展示有其固定模式。我们在平台合作的照相馆拍摄头像,拍摄者深谙健身领域的审美“套路”,会指定一些拍摄动作与姿势,以符合不同课程的审美需要。这意味着在脱离传统审美标准后,另一种更为细分的“美”被流程化地生产出来了。

    但我在调研中也发现,女性团课教练自主的审美意识仍在不断增强,她们的形象与受众期待之间并不是单向规训的关系。比如来源于新西兰的莱美课程,其典型审美标准是黝黑、健美的,但教练们并不会简单趋从这一风格,而会相对理性地评估自己适合什么,有的教练选择美黑,有的依然坚持原本的肤色。而女性教练的审美自主性也会影响到学员的意识,引导学员逐渐走出审美盲从,建立独立的审美判断。

    记者:您关注到,由于中性气质在学员中更受欢迎,部分女性团课教练会有意识地弱化性别角色。这种策略性的性别气质管理是否真正有利于多元审美与性别气质的构建?

    牛天:在健身团课的学员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因此男性教练有着“异性相吸”的特殊优势。而女性教练发现,较为中性的气质比传统的女性气质更有亲和力,容易拉近与女性学员的距离。因此,部分女性教练弱化性别角色,的确存在与男性教练竞争的考量。

    但从另一视角看,这一策略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认知已逐渐走出了两极化的僵硬区隔,走向了更为包容的接纳。女性不再需要固守刻板的“女人味”,而拥有了调试、管理性别气质的权利与空间。我的调研也发现,健身学员心目中的女性教练榜样,也逐渐无关乎样貌与性别气质,而是具有积极、勤奋、向上等男女共通的职业品质与人格魅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