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断饭破圈”需打破资本背后的“利益闭环”

——整治“饭圈乱象”系列观察之二


    新华社发 朱慧卿/绘

    ● 要倒逼资本转变“割韭菜”的短视投资理念,在明星演艺公司,平台经济等市场失灵的领域和环节,加强反垄断监管,设置行业红线和处置制度,对天价哄抢热门IP、点播数据造假、违规融资、恶性竞争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动态监管

    ● 强化企业和平台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行业公约制度的配套衔接,尽快搭建完善平台企业治理的法律框架;建立经纪公司信用评级制度,提高演艺行业执业门槛和自律意识

    ● 从片酬及代言费用、商演类别及规模、从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对文艺工作进行规范,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对文艺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包括思想政治引导、业务理论强化、道德修养提升等内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近日,中央网信办深入推进“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继重点打击“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乱象行为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十项措施,多方压实责任主体,重拳出击“断饭破圈”。

    资本催生“饭圈”利益捆绑关系

    “饭圈文化”在资本加持下,一路暴走至今,乱象丛生,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扰乱了整个娱乐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饭圈”是年轻人自发组成的内向群体,偏好一致,高度认同,难以介入多元的价值观引导;另一方面,在各方资本的催化下,顶流商誉,金援追星等扭曲的价值观甚嚣尘上,违背了基本的社会文化准则,要斩断饭圈乱象的滋生根源,必须深挖资本、企业和平台背后的势力化、抱团化关系,明确主体责任边界,重塑文艺生态正流。

    “从现状来看,几乎所有‘顶流’明星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财团支持,例如,通过综艺选秀脱颖而出的艺人,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从包装、版权费用到砸钱投票,买热搜,资方对经纪公司和艺人的要求是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而粉丝经济正是娱乐产业链条上成本低,收益高,具有高度黏性的盈利模式之一。”北京京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闻鹏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姜申看来,“饭圈”因资本而生,受资本操控,其“唯利”本质决定了当下的某些偶像文化并不具备真实性、正义性和存续价值,而平台本是提供公共知识信息的场域,但没有恪守正向聚焦的本分职责,反而在流量面前“折了腰”。

    “平台设计了众多服务于粉丝经济的产品,比如热搜前二十,前十,前三排位明码标价,很多经纪公司每年为明星花费的宣传费用高达上千万元,‘顶流’的宣传费用往往过亿。”闻鹏表示,平台借此获得了巨额利润,对饭圈互撕,应援打榜,水军造谣等不良信息和行为更多的是保持沉默和纵容。

    据了解,“饭圈经济”衍生的灰色利益链中,粉头充当“话事人”角色,把偶像与粉丝关系“利益化”,不仅在应援集资、倒卖明星信息中巨额抽成,煽动“氪金族”重复购买大量虚拟产品,而且利用粉丝中号召力和影响力养号刷分,刷量控评,操控粉丝群体的思维走向,助推不良粉丝兴风作浪,公然洗脑、互撕、拉黑异议者。

    建立“饭圈文化”多维治理路径

    姜申表示,整治饭圈文化需要追根溯源,打破资方、平台及“粉头”形成的“利益闭环”,多维度清理饭圈污垢,建立饭圈文化长效治理机制。他建议,以资方监管切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倒逼资本转变“割韭菜”的短视投资理念,在明星演艺公司、平台经济等市场失灵的领域和环节,加强反垄断监管,设置行业红线和处置制度,对天价哄抢热门IP、点播数据造假、违规融资、恶性竞争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动态监管。其次强化企业和平台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行业公约制度的配套衔接,尽快搭建完善平台企业治理的法律框架;建立经纪公司信用评级制度,提高演艺行业执业门槛和自律意识。

    从片酬及代言费用、商演类别及规模、从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对文艺工作进行规范,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对文艺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包括思想政治引导、业务理论强化、道德修养提升等内容;建立“执业黑白名单”常态化制度,将违规违法、有道德污点艺人纳入监管或禁入范畴,使“一次违规,终身禁用”的零容忍态度深入行业脉络。

    针对“职业粉头”溯源,严肃查处围绕其滋生的洗脑操控、集资诈骗未成年人违规违法现象,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机构和平台的信息互通,对线上有关未成年人的巨额集资信息进行预警和监控,限制未成年人过度消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丽敏进一步强调,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应建立在对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征的精准把握基础上。

    “为何娱乐偶像、流量明星一经推出就会迅速受到追捧,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群体在追星过程中,其偏好叛逆、张扬个性、追新求异的青春期心理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也与主流文化尤其是英雄文化传播的单一、传统、刻板等有关,我们应该探寻更加贴合青少年审美需求的主流文化传播方式。”她建议,相关文化管理部门需标本兼顾,更好地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积极打造优质的新时代青年文艺作品,为青少年“偶像崇拜”打开新的情感出口,构建新的精神格局。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