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但这一场遭遇战,中国人民打赢了!
人民不会忘记,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党中央提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这激励着全国人民和无数共产党员拧成一股绳,奋力夺取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2003年4月27日,中日友好医院临危受命,被卫生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临时SARS定点医院。
千钧重任!中日友好医院改为非典专病医院,这被当时媒体称为“国家队”沙场点兵。
连续奋战八昼夜,医院从思想上、组织上以及防护隔离、医疗技术、后勤保障等运作和安排上,迅速完成一个大型综合性医院向SARS定点医院的转轨,为医院取得这场“战役”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为尽早收治SARS病人,医院后勤部门工作和施工人员协同作战,近1000人吃住在工地,不到10天时间,完成A栋病区室内布线23000多米,打隔断墙2000多平方米,改造浴室9座,安装紫外线灯1100余支,安装分体空调、排风扇各600余台,并为新建洗衣房安装高压消毒锅、洗衣机等11台设备。
4月29日,170名非SARS患者集中转院,47辆救护车依次驶入中日友好医院。
每一名司机、医护人员、患者,有序配合,共同携手完成这次生命保卫战的转院任务。不到7个小时,病人全部转出,无一例失误,比上级规定时间整整提前32个小时。
医者仁心,爱心无涯。
在病人最孤独、最恐惧,最需要时,在旁人唯恐避之不及时,白衣战士伸出双手——这双手在疫情面前一握成拳,坚如磐石,表现出不屈的刚强、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在病人面前却温软如水,传递着不尽的关爱、支持和希望。
为了实现工作人员零感染,中日友好医院独创了督导制度——在各病区设立专职督导员,24小时对各病区、各部门消毒隔离防护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和指导,包括物品分装、病人排泄物处理、污水处理规范、个人防护措施等。同时建立每日报告制度,督导员及时将发现问题上报院感控制组,保证各部门工作环境清洁、安全。
2003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国十九家试点单位之一。在突如其来的疫病灾害面前,医院党委发出号召,要求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响亮地提出“以试点战胜非典,用非典检验试点”。在SARS期间,213名职工向院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31名火线加入党组织。党组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信赖和依靠的战斗堡垒,成为医院夺取胜利的坚强保证。
迎难而上 敢于胜利
非典的肆虐,使工作在最前沿的医护人员成为公众瞩目焦点,如何面对随时可能被传染的危险,是对医护职业道德和素养的严峻考验。
“鲜红的党旗引领我们行进在无畏的路上。”回忆当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孙红这样说。
北京大学优秀党支部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支部全体党员在与非典疫情较量的日日夜夜里,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体现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场突然降临的遭遇战面前,急诊科支部书记丁秀兰不畏艰险勇敢的和同事们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她带领急诊支部15名党员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地方竖起了一面大旗,科室群众职工也坚守岗位,直到被隔离,没有一个人退缩逃避。
丁秀兰被感染遭受病痛折磨时,仍然念念不忘支部工作。她叮嘱支委说:“总结时表现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定要表扬,积极分子表现好可以一线入党。”
王晶护士奋战在一线直到病倒,用生命践行了守卫生命的职业精神。时任支部副书记徐国英,带领护理团队昼夜工作,不断建立起临时隔离病房收治SARS患者,急诊支部有5名党员被传染SARS,其中丁秀兰、王晶英勇献身。
这是共产党员用生命捍卫入党誓言的最具体的表现,这是共产党员在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
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
2003年4月1日成为中共正式党员,4月8日第一个进入SARS病房担任非典病房主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时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党支部书记)的朱继红不会忘记那些日子,因为“太感动”。
当时北京人民医院急诊突然成为重灾区时,这位年轻的急诊主任坦言也曾有过慌乱。
但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很快从最初的慌乱中镇静下来:“我们明白一个战士来到战场,不能说我的武器装备差而放弃战斗;不能说没有经验而逃避;更不能没有战斗就退缩。”
“刚开始,没有三区两通道,我们就在心里默默记住哪里是污染区,哪里是洁净区。没有防护服,我们用一次性隔离衣、手术隔离衣替代。”他说。
面对不断增多的病人,面对不断倒下的战友,“急诊人”勇往直前:倒下的位置,一定会补上一个义无反顾的身影!
这就是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这就是人民天使和卫士!
从抗击非典一路走来,朱继红说:“我内心感慨万千,深深体会到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体制的优越、组织管理的缜密科学!”
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
临危受命!军民并肩,兄弟单位互相支援,统一协调,携手作战。2003年,万众一心构筑起一道道护佑生命的坚固防线!
——4月23日,中日友好医院106名医疗队员奔赴北京市胸科医院;
——全军抽调1200名医务人员火速支援北京组建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
……
同舟共济!一条条信息激励着人民!
原二炮总医院(今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医务人员和全军医护人员一样,挺身而出,筑起一道防护生命的长城,奏响一曲防护生命的赞歌……
原护理部主任刘景红72岁的妈妈对战斗在一线的女儿说:“孩子啊,不要怕,咱祖祖辈辈没有过不去的坎。”
5月1日,天刚蒙蒙亮,原呼吸内科主任张睢扬便到达发烧门诊。几乎是吃住在发烧门诊的张睢扬温和而平静的微笑,就像一服安慰剂,被患者称为“张主任的微笑”。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眼耳鼻喉科护士长孙艳,作为儿研所第一批医疗队员支援北京佑安医院非典病房的22个日夜中,每天都穿着三层厚隔离服,戴着40层的纱布口罩。消毒后的口罩有残留的消毒液体,戴在嘴上,时间长了刺激呼吸道,以至于到现在孙艳的慢性咽炎都很难治好。
非典病房不允许探视,有时候医护人员一句鼓励的话、一个适当的安慰都会给予她们莫大鼓励与支持。
有一对母女住在同一间病房。后来母亲病情加重需转院,母亲离开后那段时间,女儿心情一直不好,孙艳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只要有时间就与她聊上几句,鼓励她积极抗击病魔。看着她日益开朗起来的心情和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孙艳觉得所做的一切非常伟大且有意义。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时任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回忆,作为协和医院抗击SARS团队的一员带领麻醉科手术室同事们先后支援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以及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病房,亲身感受到作为医者曾无力挽救同行的遗憾。
人们不会忘记北大人民医院外面群众自发挂着的祝福医护人员的千纸鹤,历史也不会忘记,在抗击非典战斗中,和其他医院一样,中日友好医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倾力支持——奇正药业捐赠药品;中国作家协会赠送诗集《同心曲》……
时任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曾多次回忆非典期间的疫情信息公开,他说,当时每日及时播报各种有关非典的信息,把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病魔的大事记呈现给大众,使大众及时了解和知晓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种重要指示和重大举措,对于民心安社会稳具有重要意义。
抗击非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深情回忆:“社会各界无私支援不仅为夺取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提供了物资保证和精神食粮,增添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感受到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感受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