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许婷
“现在疫情形势还非常严峻,我们丝毫不能放松警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战胜疫情。等疫情结束了,我们就可以缝制美美的傣装‘赶摆去’。”说这话的人是一位爱岗位、爱美、爱生活的傣族“毕郎”,她却没能等到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就突发心梗倒在了疫情防控的路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4岁。
她的名字叫吞静,生前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混板村委会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混板村妇联专职副主席、弄片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
2021年8月23日,在瑞丽市疫情防控工作最吃紧的时候,吞静在村委会处理公务到12点,心里想着混板片区正在开展青少年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打算在附近的快餐店就餐后去疾控中心看一看,途中突发心梗,在路人和快餐店老板的帮助下虽然及时送往仁慈医院救治。然而,大家最终没有等来吞静再次睁开眼睛,她悄悄离开了,永远离开了爱她的亲人、离开了她热爱的家乡、离开了她一直坚持奋战的平凡岗位。
疫情防控每一环节的工作中,她都全力参与
“她是好妈妈、好姑娘、好媳妇。她孝敬老人,教育孩子也很成功,两个儿子都很听话。她总是顾着别人,什么事情都是为别人着想。下班回到家,还有好多村民来家里找她办事,她从来不拒绝,都是一件一件地帮大家办好,从来不会发火。”母亲罕吞眼里含着泪水,不停地诉说女儿的好。
抵边村寨的疫情防控工作异常艰苦繁琐,白天到黑夜,吞静经常回不了家。看着女儿奔波忙碌的身影,母亲又是担心,又是心疼,常常叮嘱她要抽空休息休息。吞静总是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村支书,面对疫情的困难和问题,我不带头谁带头!”她朴实的话语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核酸采样、边境值守、防护宣传、疫苗接种……在疫情防控每一环节的工作中,吞静都全力参与。核酸采样现场,她顶着烈日,穿着隔离服,与同事们维护现场秩序,汗水浸透衣背,喉咙也喊破了,声音变得沙哑;边境一线值守点上,大雨淋湿了她的迷彩服,她的手脚布满了蚊虫叮咬的痕迹;核酸采样结束后,看到疲惫的同事,她主动收拾整理、消毒消杀,并拒绝了其他同事的帮忙,“你们年轻人还要加班填表格,太累了,赶紧先休息去”;得知边境一线执勤点缺人手,她不顾摔伤还未痊愈的腿,一句“我还行”就站到了执勤点上;村寨孤寡老人搬不动重物、村口值守力量不足、村民办事没有交通工具,又是一句“我家有人”,就把丈夫推上了“岗位”。
每件事她都做得尽心尽力
吞静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肯定,也正因此,她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被选举为混板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
“吞静工作认真负责,对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她还是个热心肠,只要看见同事忙着,她总会过来帮助。”“吞静是一个‘工作狂’,办完村委会的事还要办村民小组的事,但她从未有过怨言,听取民声、收集民意、解决民忧,她总是心系群众,马不停蹄。”“她是我见过最有耐心的好姐姐,疫情防控期间,来开离瑞证明的有些群众不识字、不会填写表格,她都一一指导,帮助他们填写完成。很多群众都说,吞静是他们见过‘最好脾气’的干部。”同事瑞咩、依恩、相晃谈起心目中的好支书、好姐姐时有些哽咽。
除了负责村委会的工作,作为弄片村村支书的吞静还负责着本村的村口值守、协调巡逻安排、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工作。事务虽繁重,但她从没有抱怨。
“吞静时常说,‘我们都是从村里出来的,最清楚村民的所需所急,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听取、去反映、去解决、去疏通,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特别是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讲清楚了,老百姓才能理解支持我们,我们才能早日战胜疫情’。”同事依恩回忆起平常村支书吞静和他们说的话仍然感到痛心和敬佩。
她是村民们的“百事通”
在吞静家的客厅里,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类文件材料和村里群众请她帮着办理的各种证明。她白天忙完村委会的事,无论多晚下班回家,都一头扎到她的那张小桌子前,处理村民小组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都顾不上吃饭。年迈的母亲心疼自己的女儿,叫她先吃饭,吞静总是说,“这些都是村民们的急事,我处理好了再吃”。
“她是一个好村干,不管大事小事我们都找她帮忙。她也特别热心,我们去办事,她怕我们找不着部门办不好事情,她都是亲自带着我们去。”村民罕撒说。只要群众找到吞静办事,无论大事小事,她都积极奔走,被村民们称为“百事通”“活地图”。
吞静的老公赛所是个憨厚老实的傣家汉子,因妻子工作的特殊性,勤快的他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农活,照顾年迈且多年患病的母亲,同时还担任弄片村民小组的民兵排长,担负着夜间寨子里的巡逻排查以及村口卡点的执勤值守工作。
“只要她热爱,我都支持。”没有过多的言语,却表达出了赛所对妻子的爱,表达出了夫妻俩的相扶相持。
在生活中,吞静提到最多的就是她两个听话的儿子,老大已经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会把微薄的收入与父母分享;老二在德宏州民族第一中读高二,学习优异,懂事听话。每当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们都让吞静夫妻感到欣慰。“两个乖儿子是他们努力的动力。”
母亲、儿子、丈夫、村民、同事……他们眼中的好女儿、好媳妇、好妈妈、好支书,虽然永远地离开了,但在边境值守点、田间地头、村头寨尾,不分白天黑夜,仍然能够看到一个个如吞静般忙碌的身影在奔波、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