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南窗


    母亲80岁了,体弱多病。在南窗前的病榻边,我好像重新认识了她,她不再是我的坚强勇敢的母亲,只是一个一生在渴望父爱的小姑娘。

    ■ 纳金

    母亲蜷缩在床上,闭着眼睛,脸朝向南窗。睡觉,她只向南,从不面北,哪怕因此而压疼或者压麻了那一侧的身体。至多平躺一会,她还会继续南向。

    “我可能要走了,你们善待你爸爸。”她声音微弱。

    “不会,你只是老毛病犯了,吃点药就好了。”我看着她,习惯性地回答。

    是啊,习惯了,多年来,母亲很少有好过的日子,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最近两年,又有了奇痒的毛病。姐姐带她看了一家又一家医院,一个又一个的特需专家号,医生的结论不完全相同。但我觉得,因为疾病,她服的药太多,药物保健了她的心脏等器官,副作用同样也在侵蚀她的身体……很多时候,很想劝母亲停止吃药,但又不能,也不敢,医生说她需要吃药保护心脏,母亲自己也极为重视,每日里记得最清的就是吃药的时间,到点吃药已经成为日常。

    母亲的身体垮塌在她母亲去世的那一年。当然,那也只是表象,大厦的根基早已经开始毁损,只不过整体性倒塌是在那年的夏天。

    那年的8月5日,姥姥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听说走在午后的时光。“中午还吃了一小碗饭,没见她有什么异常啊。”照顾她的阿姨说。

    姥姥是高寿,走时已经92岁。在她走后,我们到了她的卧室,她平时使用的手帕习惯性地一块块整齐叠放在床头柜里。蓝色的一块还是那么崭新,上面的“勿忘我”三个字很刺眼。这手帕上的字是我写的,我让姥姥绣的,跟随她好多年了。姐姐流着眼泪拿给我,我叠好放进包里。那块手帕后来被我放进一个精致的信封里,密封起来,12年来,不曾打开。曾经的一个个日子里,有多想打开,但终究没动,其实,不用打开也能看见那几个字,还有上面零星的几朵小粉花。怀念,也拥有X射线的穿透力量。孩童不会理解,只有历经伤痛才会发现。

    “你昨天说的那个诗人太年轻了。”母亲突然说话,结束了我的思绪。

    是的,诗人走得太年轻,才47岁,正是才华横溢的时候,听说他的女儿才10岁。

    又一个诗情画意的秋天到了,女孩却没有了父亲,她的会写诗给她的父亲。

    “那天,你读他的诗给我听,特别是那首《花儿》,我好感动,他是一个多好的爸爸啊!”母亲缓缓地叹息。

    “是的,他走得太突然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其实,我爸爸也很喜欢我,就像诗人喜欢他女儿一样,只是,只是,如今,他女儿和我一样了。”母亲语调中隐约有啜泣声。

    我怔住了,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只是轻轻抚摸她的后背。

    母亲有爸爸,但却不曾真正享受父爱。

    姥爷走在姥姥的前一年,只是,他走在京城的大医院,房前房后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不像姥姥,走在老家的那个寂静的山村,房前房后是大片的稻田,蛙声一片。

    姥姥出生在一户殷实人家,却因母亲早逝和哥哥的赌博而家道中落。她的父亲尽自己所能疼爱女儿,方圆几十里打听谁家有好小伙子,只为女儿一生能有所依托。

    姥爷出生佃户,家里不算富裕,但可以吃饱。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系父母40多岁时所生,白白净净,高高大大。最为重要的是,他读了私塾,会读书写字,并且口才滔滔。在民国的那个年代,这样既有文化,可以跟上新时代,家中又有田亩可耕种的人,应该算是靠谱的吧。就这样,姥姥嫁进了这户李姓人家。

    婚后的姥姥很快就听姥爷讲起他有一个特别敬重的李先生。姥姥一生都认为姥爷离开家以后是和李先生在一起。

    “他们都姓李,是本家,听说李先生是特别好的人,你姥爷跟着他,一定是在做好事,帮老百姓做好事,那年头啊,老百姓太苦了。”姥姥一直这么说。

    尽管公公婆婆不愿意,她却坚定地支持丈夫离开家,“他说他去追求李先生讲的共产主义。”每每说到这里,姥姥总是会走到南窗,拉开窗帘,向外望,热切而空洞。

    听说姥爷早年在大别山地区打游击,时不时还可以回家,这样,也就有了舅舅、母亲,还有小姨。

    “你姥姥说姥爷每次都从房子的南边离开家,他走时,姥姥会一直站在南窗看着那不时回头的高大背影。寒来暑往,姥姥每天很忙,很忙,要种地,养鸡鸭,带孩子,做饭,纳鞋底,做衣服……只要不忙,她一定是站在南窗向外张望。”从记事起,母亲就这样告诉我们。

    在母亲的记忆里,她家的南窗对着南平山。春天里,那里是映山红的海洋。每年的清明时节,映山红灿若云锦,令人炫目。

    如今,姥姥长眠在那里。

    姥姥爱着南窗,听说她走时也是面向南窗。

    姥姥和姥爷最后的见面是在老屋的北边房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春天,姥爷回家了,带着他的小闺女,可是,那不是我的小姨。

    “对不起……”北屋里,姥爷泪流满面。

    “没什么,我知道,兵荒马乱的,能活下来就好……”听说姥姥当时没有流泪。

    母亲说姥姥亲手做了家乡的小吃“小红头”,还连夜赶做了一双绣花鞋,送给姥爷的小闺女。

    母亲说,那些天,姥姥锁上了所有南边的窗子。

    风吹来,南窗响了一声。

    母亲睁大了眼睛,向南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