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文物博物馆领域党员代表围绕“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见面会上,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长燕妮,两位女性文物系统工作者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中外记者分享了她们在文博一线多年工作中践行“莫高精神”、坚守初心使命等体会与感想。
沉浸式的情景剧使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通过我的讲述,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感悟红船精神,感悟什么是初心和使命。通过我的讲述,也让广大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与恢宏的历史相比,一个人的生命尺度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年华中完成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就能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光彩。”袁晶深情地说道,她长期在一线从事革命文物解说工作,为群众讲述党史1000余次,也为10多万名党员干部解读红船精神。
袁晶表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然而,当代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各种文化形式并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他们往往会缺失学习的主动性,缺失一种迎难而上的思想品质。
“如何为广大青少年讲好红色故事,一直是我们革命类纪念馆文博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我们南湖革命纪念馆组建了红船讲解小分队,精心打磨了十几堂高质量微党课红色故事以及沉浸式情景剧,以菜单形式送到各大中小学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和红船精神的相关巡讲。这种形式,得到了‘95后’‘00后’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袁晶说,将微党课沉浸式的情景剧与课本上的党史理论知识融合成一个个党史故事,这种创新的宣教载体,发挥了红色资源的优势,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纲要,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效果很好。
袁晶还谈道,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从来都不缺故事,也许缺的是讲好故事的人以及有效的传播载体。实践证明,大道至简,就是一些传播速度较快、呈现方式直观、内容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更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所以他们在不断加强研究拓展党史理论知识内涵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传播规律的研究。创作开发符合时代特点、富有文化创意、网络传播的精品力作,运用微视频、H5、VR、动漫、快闪等各种形式,使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能够入脑入心,让他们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女子考古队队员们在工作能力上一点都不输于男性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女子考古队成立于2012年,是一支以女性专业力量为主体,涵盖了男性技工和保安人员共同组成的一支综合性团队。
作为一线的考古人员,燕妮用“在故纸堆里找感动,在田野里书写青春”这句话来总结田野考古人员,她认为“莫高精神”体现在考古这个行业,就要把坚守在艰苦的田野第一线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主轴,把保持坚定的职业操守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标尺,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探究历史为己任,择一事、终一生。
燕妮介绍,除了妻子和母亲两个角色以外,她还是女子考古队的队长。出于对考古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抛弃了爱美的天性,也牺牲了不少和家人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从2006年开始,十余年如一日,每年短则六个月,多则十个月,在田野第一线先后承担了30余项田野工作。
“就我们女性自身而言,其实男女之间并没有工作上的差距,可能只是在一些具体的工作场合女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作为一名有志于从事考古的女性,我有决心也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以乐观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来克服田野中的种种问题。”燕妮介绍,目前女子考古队一共有9名队员。其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女性从事考古工作并不鲜见,她们发挥了细致和感性的特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而且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业结构来看,除了一线女性考古工作者比较少以外,她们在文物修复、科技考古、保护规划设计方面,都有一大批优秀女性,她们刚好可以组建这样一支互补的、系统化的队伍。
燕妮介绍,在2017年盛夏的时候,她带领的女子考古队进驻了忠县坪上遗址,在天气酷热、环境恶劣等不利条件下,她们克服人手不足和民工紧缺等问题。在3个月的发掘周期里,女子考古队队员们发挥了专业能力,展现了巾帼风采,在烈日暴晒和艰苦环境中努力工作,终于及时高效地完成了发掘任务。
燕妮谈道,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女子考古队队员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今年,队中的骨干队员已经可以独立承担项目了,而且圆满通过了项目验收。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女性也可以领导项目工地,也可以成为项目的主体,在工作能力上,一点都不输于男性。
“我和我的队员们将继续牢记去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刻认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继续做好考古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燕妮说。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