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韦俊文
“那时候群众刚搬进小区,还沿袭着村寨里的生活习惯,天冷的时候,在阳台上烧一盆柴火,干坐着陪孩子;垃圾乱丢乱放,衣服被褥随意晾晒。”近日,贵州省榕江县妇联主席龙兴连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起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年多前的情形,直皱眉头。那时,县妇联干部也是急了,一场移风易俗行动悄然展开。
大姐,我跟你说句悄悄话
阳光小区是榕江县五个易地搬迁小区之一,2019年6月建成后,搬迁群众陆续进入安家,现容纳了包括水、侗、苗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众1618户8659人入住。
县妇联干部潘运花至今清楚地记得两年前,她们与场坝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安置点开展宣传活动的情景,大伙忙着派发扶贫政策宣传单,以及各部门重点服务事项手册。
对于这样“新颖”“热闹”的宣传方式,刚搬出山的群众是第一次经历,在观望徘徊良久之后,才渐渐靠拢过来。因为男性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来到现场的基本是妇女和学龄前儿童。
潘运花派发传单的时候,发现一些中年妇女特别是老龄妇女有一些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大姐,我跟你说句悄悄话。”潘运花牵着一个中年妇女的手来到旁边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解释起来。一个、两个、三个……她干脆就放下手中的传单,专门做起“思想工作”。
后来,潘运花将这个小细节做了汇报,县妇联和社区一致觉得这是安置点和妇女工作的下一个突破口。很快,专门组织开展了由妇联同志、社区女干部为主的“悄悄话入户行动”,或是单独成队,或是让男同志“先走”,让女同志给搬迁妇女普及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
“效果很好,一个月下来我们基本把易搬点走了个遍,以前不注意那是因为没人提醒,现在大家只是害羞地红个脸、笑一笑,就把这个细节都记住了,非常支持。”潘运花说道。
姑娘,明天我们还游吗?
有了集中入户经历,县妇联和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新的难题随之出现:越来越多的群众找到社区工作人员,求助如何就医、如何坐公交、如何去银行等等生活基本技能。
为帮助安置点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县妇联、县总工会、团县委携手社区,组织搬迁群众开展了“老乡亲城一日游”系列活动。
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搬迁群众有序走上公交车,体验文明乘坐公交车。到银行了解银行卡及银行卡安全使用等相关知识、在家具城亲身感受如何使用生活马桶、到超市体验城市购物的便利……
“姑娘,明天我们还游吗?我还不怎么会啊。”老大妈一句玩笑话让妇联的党员志愿者跟着笑了起来。
快乐星期六,教育星期六
在全县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安置点群众逐步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社区与妇联“趁热打铁”,建立起一个个“妇女之家”,借助“四点半课堂”“快乐星期六”等一系列社区品牌活动,发挥妇女工作优势特长,加快推进了“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思想教育。
“爸爸不能陪我,但是我知道他很辛苦,他赚钱可以给妈妈买衣服,给我买糖吃。”一个参加“快乐星期六”的小朋友对潘运花说道。榕江县妇联以培训志愿服务队员、担当志愿老师等形式推动系列活动中“教育内容”延伸,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向家长和孩子传递“感恩教育”“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文明思想和卫生习惯。
去年5月30日,第一期“快乐星期六”开班。“当时送孩子们来的家长有20多个,穿着和精神面貌比他们刚到小区的时候已经有了明显变化。”龙兴连回忆说,“大部分是妈妈、奶奶或者外婆,挺感慨的,男人都外出工作,安置点的孩子和妇女成为我们移风易俗工作的主体。”
让小区更干净更文明更美丽
“以前,我以为女人只能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现在好了,我不但把家里打理好,还能帮邻居把环境搞好,希望大家都参与到文明卫生创建中来,让小区更干净、更文明、更加美丽漂亮!”去年11月,在阳光社区举行的“四美”评选活动中,肖玉青的获奖感言发自肺腑。
为密切联系群众,鼓励妇女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参与志愿实践活动,榕江县妇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将“最美家庭”“最美青年”“最美职工”“最美楼长”评选与街道“志愿服务积分”制度相结合,以“1积分=1元钱”的方式,等价为群众兑换所需生活用品,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就业培训、环境卫生建设、争创文明家庭等活动。
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榕江县“共建文明社区”氛围逐步浓厚,一个个具有良好家风家教、做到家庭文明卫生的优秀家庭和个人脱颖而出,让广大妇女群众成为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的新主体、新标杆、新代表。
只要我们能抓好妇女工作这个‘点’,一定可以通过对妇女儿童的引导,为群众移风易俗、小区社会治理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龙兴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