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苏建军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担大任,立大功。近日,河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任晓林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从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的转折点,必须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国制造”。要坚守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工匠精神新内涵,用实干来驱动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呈现
工匠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任晓林介绍,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一大批世界级工匠营造大师。回溯中国历史,追求专注与极致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解牛的庖丁、削木为鐻的梓庆、操舟若神的津人,庄子笔下“与物同化”的匠人们,就已展现出专注守心、物我两忘、执着技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这种境界与风骨又分别演化为景德镇千年不熄的窑火、不用一钉“天衣无缝”的榫卯、华服冠绝的刺绣,悄然融进千年不衰的民族精神中。
中华民族的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术和出神入化的技艺,正是来源于执着专注。要在一个领域精雕细琢、精耕细作,必须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工匠们练就了炉火纯青之技,成为行业“绝活”的创始人、传承者、领先者,正是精益求精的结果;工匠们态度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倾注匠心,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精品,这就是一丝不苟;技术的更新换代,永不满足现有水平,永不停滞当前状态,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工匠精神是伟大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工匠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任晓林强调,工匠精神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他们让中国制造影响了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心技能人才,多次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这是为了要急需造就一支守信念、懂技术的产业工人队伍,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这也是为了适应国际竞争,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生产的需要,信息化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课题。
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强大精神动力,是新时代劳动者崇高境界
任晓林指出,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劳动者崇高境界。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能、专注的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还具有特殊性:既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外国工匠精神的学习借鉴;既是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而产生,又是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激励广大职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秉承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必然要求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最前沿的创新技术,进而创造最顶尖的新成果。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拥抱创新,才能推动技艺发展。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及到各行各业,成为全体劳动者的崇高境界。
当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只有崇尚工匠精神、做强中国制造,才能占据优势。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们既是中国梦的筑梦师,也是中国梦的圆梦者,正因为默默前行的他们,我们的强国之路才能走得如此自信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