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社区:

中外居民共建共享 “古北人”幸福感满满


    盛弘(右)向外籍志愿者介绍防疫措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丁秀伟

    走在上海古北荣华居民区,随处可见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印度人、土耳其人、英国人……这是全国首家涉外居民区,覆盖42个居民小区、6幢主要商务楼宇、千余家单位,共有3.3万名中外居民,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居民占一半以上,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

    2019年的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了解社区治理与服务情况。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参加了接待工作,她说:“总书记和蔼可亲,很接地气,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要把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一件一件地加以解决。”

    搭建中外居民议事平台

    9月的一天,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市民中心,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张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视察的照片。盛弘说:“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到今天一直鼓舞并激励着我们。”

    2014年,荣华居委会搭建了古北市民议事厅,这是由中外居民组成的协商议事平台,这个自治载体,居委会适度“让位”,社区相关利益方自行“补位”,中外居民可以自主议事,议事员都在社区里有着自己熟悉的“圈子”,颇具民意代表性。

    菲律宾籍华人王煊熔说:“我在这个小区生活9年了,这几年我参与了小区的市民议事厅,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干、湿垃圾应该在家里分类好再扔到小区定时投放点,但我们楼里没有这方面的提示,所以我就提议每个楼道的垃圾桶旁边都设置分类提示,条件允许的话,放置干、湿分离两个垃圾桶,并由物业提供如何处理电器、家具等大垃圾的信息。”

    议事厅的运作可以概括为“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辖区居民自主“点单”,议事厅集中“审单”,党组织把关“批单”,有关部门最终“买单”。正是得益于这种民主、高效的运作模式,王煊熔的提议很快得到了落实。

    “社区无大事,涉外无小事”。在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下,注重隐私的洋居民“门难进”,他们也很难真正为切身利益及社区发展表达意见,而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邻里之间的纠纷更是难以协调。盛弘说,议事厅虽小,但正是有了这样创新的、适合涉外小区的意见表达渠道完善了社区自治体系,激发了中外居民们共建家园的积极性。

    古北市民议事厅搭建后,荷兰居民珍妮弗提议,开设居民私藏展,并带头进行首场展出,西班牙籍议事员瑞卡多也毛遂自荐,想开亚洲地图展。原来,瑞卡多当年就是无意中翻到了中国地图,于是说走就走来中国扎了根。十几年来,他搜集了不少古老的亚洲地图,希望能为西方人看亚洲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居民的事,就是“大事”,居民区干事便开始为瑞卡多圆梦,提供场地、帮忙裱框,为展览做双语翻译……开幕式上,盛弘还送来了鲜花、水果,西班牙驻沪领事和中外朋友们到场助阵,让瑞卡多倍儿有面子。

    从最初的“门难进”,到如今的“五湖四海一家亲”,盛弘与基层的工作人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国际社区的工作方法,有完备的工作法,有规范的议事厅,还有热心基层工作的居民区干部及志愿者队伍,俨然已经形成了“荣华模式”。

    共建融情国际社区

    “要让更多的中外居民家庭参与到古北社区的建设。”这是盛弘和她的伙伴们多年来的目标。

    土耳其的诺扬·罗拿一家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诺扬·罗拿是个金融家,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古北人,他是第一位在中国获得硕士学位的土耳其人,2012年他还获得了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

    1996年,诺扬搬到了古北社区。诺扬说:“社区的外国人很多,但大部分对居委会的了解几乎为零。”在参与了居委会组织的大量社会活动后,诺扬认为居委会的一些工作非常有意义,他不遗余力地向“老外们”推介居委会,介绍古北社区,并身体力行,积极投身社区建设。

    诺扬还主动加入长宁区文明巡访团,成为沪上第一位洋“啄木鸟”。工作日他是土耳其担保银行驻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出入陆家嘴“高大上”的场所;休息日,他就穿上小马甲、戴上红袖章和大爷阿姨一起铲小广告,了解社区的环境卫生、拆违建绿等。

    谈及古北社区,“文明”是诺扬口中的高频词。在他看来,古北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文明程度整体较高,发展特色鲜明突出。

    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因为古北社区的特殊性,中外居民的疫情防控形势很严峻。

    盛弘和居委会干部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居民的事办好的嘱托,在疫情防控上实施“老外+老外”柔性化关心服务。

    盛弘记得防境外输入时,一位韩国籍居民从韩返沪后,按规定实行居家隔离,有一次测量体温超过了37.3℃,如果两次体温超过了37.3℃,就会采取一定措施,但其不愿再测温,场面一度陷入僵局。这时,盛弘想到了在韩国居民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先生,最后,由文先生和那位韩国籍居民沟通后得知,因为吃了火锅,房间里开着地暖,导致隔离人员的第一次测温结果偏高,等屋内通风后,体温便恢复了正常。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有温度的国际社区,把地域、文化、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中外居民‘融’在一起。”盛弘说,很多外籍居民由于工作来到上海,他们对中国文化都很感兴趣,但缺乏了解、学习、体验的平台。目前,我们在古北市民中心、黄金城道等公共空间,开设了“华夏云”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堂,非遗传承、指尖上的国粹、国学经典等12类课程,广受居民欢迎,年均服务超过1万人次,不仅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还增进了文化融合。

    服务升级多维促进中外融合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访之后,市民中心的服务又做了3.0版升级,盛弘说,我们更多的是让数据多跑路,而不是让居民多跑腿。

    在境外人员服务站、虹桥海外人才荟、移民融入服务站点、蒲公英双语税收服务站基础上,2020年10月新建成“一网通办”古北市民中心服务站,实现“五站合一”服务平台。在这里可以办临时居住证,还可以办税务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也可以直接办理。

    首创“单一窗口”社区落地,符合A类工作许可申请条件的外国人,在市民中心可实现“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申请一窗受理、一周时间、一并发证,提升办事便利度,真正实现“减跑动”“减时间”“减材料”。

    居住在附近的莎拉·宾汉表示,能在家门口有这样便利的服务,实在是太方便了,她要告诉身边所有的朋友,让他们来这里办理和咨询外国人相关的业务。

    这里还首创了“政社联动”服务模式,让中外融合的方式更多维。站点依托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携手外籍人士中心(TEC)为海内外人才构建“1+1+X”人才融情服务联盟,成为首家由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运行和服务的人才服务站点。

    盛弘还透露,今年街道建设了一个上海首家AI社区食堂,里面所有的餐品都是由机器人来生产的,品种丰富又快速美味,受到居民的好评。

    “我是古北人!”“以前很幸福,现在更幸福。”不仅中国居民,洋居民们也这样说,他们为自己是“古北人”自豪着,幸福着。

    记者手记

    情感交融的大家庭

    古北社区作为一个国际社区在上海赫赫有名,生活在古北社区的居民太幸福了。为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古北社区推出各类促进中外文化融合的项目,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的活动和工作。社区居民可以在古北市民中心学习昆曲、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在“市民议事厅”中讨论社区事务。

    为方便外籍人士办理政务,古北市民中心还开设了“外国人工作-居留”服务专窗,为境外人员提供临时住宿登记、出入境政策咨询、社区事务受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30类业务受理和咨询服务。

    经过社区工作者的努力,古北社区实现了文化融合、服务融合,最终让这个“小小联合国”成为一个情感交融的大家庭。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