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董必武之孙董绍新:

从爷爷的革命人生中汲取信念与力量


    家庭小传

    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法学家。1886年出生于湖北红安,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同盟会。1914年东渡日本学习法律,其间受孙中山派遣回国参加革命活动,1920年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1928年受党的委派赴苏联,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董绍新,董必武之孙,在他心目中,爷爷的革命生涯是一部忠于党和革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的历史教材。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爷爷董必武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在这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间,我们将陆续收集到的爷爷的100幅题诗、题字手迹的复制件集中展出,举办了这次《董必武手迹展》。”眼前穿着红色T恤的董绍新目光从容,说起话来语气亲和,他用手轻轻地抚摸身旁爷爷的画像时感慨地说,爷爷如果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为我们国家今天的成就感到欣慰。

    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一层大厅《“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董必武手迹展》上,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络绎不绝的观众在一幅幅书法诗作面前,伫立许久,认真品读……诗书文字之上浸润凝聚的革命往事,仿佛能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烽火岁月中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董绍新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读了《九十初度》,这首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的一生。

    更名彰显决心 诗词寄情家国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这是爷爷1965年重游中共一大会址时题写的《庄子》中的一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人,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历尽艰难、不忘初心,终得大成。”董绍新说。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璧伍,自幼聪明好学,“爷爷从小就博览群书,这主要是得益于他父亲和叔叔的熏陶,父辈不少都是前清秀才,学识渊博,从某种程度来说,爷爷的求学经历深受家庭的影响。”董绍新回忆。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董必武积极投身辛亥革命,遂将其号“璧伍”取谐音改名为“必武”,他认为真正的革命“非有武装不可”。

    “辛亥革命后,爷爷决心要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于是东渡日本学习法律,也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爷爷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董绍新介绍,爷爷在经历“五四运动”后,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后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以开启民智和培养革命后备力量为要务,并把“朴诚勇毅”作为校训,朴,是勤劳俭朴;诚,是忠诚担当;勇,是勇敢作为;毅,是坚毅不阿。这四个字也是爷爷一生的写照。

    (下转2版)

    (上接1版)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董必武作为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爷爷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即使在革命艰难、面临血雨腥风也难掩他对党的忠诚,对理想信仰的坚定。”董绍新说,有人说爷爷一生只做了两件事,那就是读书和革命。孜孜不倦的学习赋予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学识,漫长的革命生涯铸就了他钢铁般的理想和信念,他一生作诗1300多首,即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依然把对党的满腔的感情融于诗词,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对未来的展望和后辈的期许。

    育子有方 克勤克俭

    “百条语录见精神,革命箴言字字新。反复颂歌基础奠,用之不尽葆终身。”1967年1月,董必武题写了《致何莲芝》七言绝句。

    “这首七言绝句,是爷爷为奶奶抄写毛主席语录一百条时特意题的一首诗,爷爷和奶奶相濡以沫,他们始终把伟大的革命事业融进生活的点点滴滴。”董绍新告诉记者,1937年,爷爷与奶奶在延安结婚,婚后他们育有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三个子女。

    “其实从爷爷给子女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三个名字都带‘羽’字,就是希望子女们放飞自己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董绍新说,为此,爷爷还专门写了一首名为《字三子》的诗:“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谈起爷爷对子女的教育,董绍新说,爷爷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子女无论是考学还是安排工作都得不到任何的特殊照顾,他经常教导后辈们要自立自强,要明确学习和工作的目标,树立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理想。

    董绍新回忆,父亲董良翮在河北晋州插队十年,默默无闻地扎根在农村,为当地农村建设发展发挥自己的才智,也因此成为全国知青的楷模。

    在董绍新的印象中,关于爷爷生活简朴的事情举不胜举。爷爷日常练字多是用废旧的报纸、日历纸,甚至是观看演出带回的节目单,他练字用的毛笔用得多了,笔头掉了,他就用桃胶粘上,用细线或皮筋扎住,坚持再用一段时间,当时我们的国家物资匮乏,在他的心目中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做到物尽其用。

    1958年,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董必武全家都搬到了中南海住。

    董绍新说,当时爷爷住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一个很大的院子,爷爷很喜欢这个地方,但是爷爷考虑此地距离工作单位比较远,坐车需要花费很多汽油,还有就是送文件的工作人员来回跑也费时费力,为给国家节省人力物力,就搬到中南海去住。

    “如今,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我们家所有人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董绍新说,他多年来一直要求孩子要做到不浪费一粒粮食,珍惜一粥一饭。

    传承红色血脉 后辈不负期望

    “绍新小孙子,随予来广州。今春两周岁,记得父母不……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1972年3月31日,董绍新两岁,董必武特意写下了这首诗。

    “爷爷给我写的这首诗是希望我能健康地成长,能够自食其力,哪怕像父亲一样去做一个农民,也是很光荣的。”董绍新说,这就是一个老革命家对孙辈的要求和期许。

    “我对爷爷的印象,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模糊到熟悉再到敬仰。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才5岁,仅有的一点印象很模糊,只感觉是个很亲近的祖辈。上学后在课本上读到有关爷爷的课文章节,才知道他是个名人,心里还有点小窃喜。随着年龄增长,耳濡目染之下,了解到爷爷越来越多的事迹和成就,就感到爷爷的伟大与自己的平凡,真是有如天壤之别。”董绍新说,爷爷是一位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爷爷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的一生,爷爷的光辉过往成为他一生追寻和学习的榜样。

    “竹叶青青不肯黄, 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 更有笋尖出土忙。”董绍新对爷爷的这首诗格外喜爱,他介绍,这首《病中见窗外竹感赋》写于1952年春天,诗句展现了爷爷永葆中国共产党人本色的信念,也表述了爷爷对新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充满信心。每每读到这首诗,无形中给自己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了筹备这次展览,董绍新历时三年,走遍了全国各地。“这次展出题诗、题字手迹及手迹的复制件,绝大部分是董必武在各地参观、视察工作时题写的。原件多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由于年代久远,且为众多不同单位各自收藏,能在此集中展示,殊为不易。”董绍新说:“追寻红色足迹,赓续传承红色血脉精神,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