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文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之后,雨水渐少,天气渐寒干燥,昼热夜凉,也标志着深秋来临。从中医角度上说,这时节是“燥”邪当令,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人们常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更应注重养生保健。
深秋时节,中医专家建议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增强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注意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保持室内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提子等水果。
牢记“三养生法则”
1.“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这句老话提醒我们,白露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2.“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之后,不仅需要注重足部保暖,整体保暖也至关重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陆军建议,经期和孕期女性、老年人和关节炎患者、阳虚体质等特殊人群要及时穿上秋裤。
3.“秋冬雾,杀人刀”。深秋除了降温,又易逢大雾天气,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如果不加防护,还会加重老年人循环系统负担。
四个部位不能冻
1.头不能冻。秋天外出最好戴帽子,洗头时水要比平时热一点,额头出汗时不能见风。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如果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2.腹不能冻。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会有影响。而肚脐眼又称神阙穴,是人体长寿大穴,更需保护好。
3.关节不能冻。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膝关节最怕冷。秋冬季节不仅温度低,还时常伴有寒风,短短几分钟寒风就会侵袭未受保护的膝关节,使其受寒。尤其是人过中年,产热能力降低,如果不及时穿上秋裤,导致下肢回流血液温度降低,还会影响腿脚甚至全身的营养、生理状态。
4.脚不能冻。脚是人体各部位离心脏最远的,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诸多经脉,所以老话说:“脚冷,则冷全身”。
保健做到“五个一”
1.一碗羊肉汤。做法:取当归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30克、食盐适量。先将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洗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生姜洗净,切片备用;当归、生姜、葱、羊肉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
2.一盆泡脚水。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热水泡脚可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不烫手)即可。泡脚时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药,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具有温经作用;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有活血通脉功效。使用时不同功效的中草药可搭配使用,一般来说每种选用10克即可。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患者用前需先询问医生。
3.一杯暖身茶。茯苓蜂蜜茶,茯苓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充足热量,与蜂蜜一起搭配饮用,可保证机体得到充足能量以抵抗寒冷。
4.一套暖身衣。秋冬保暖有个穿衣口诀:内贴中松外收口——内衣贴身,中层宽松,外套防风。内衣最好柔软贴身,有助于增加保温性。中层衣服吸湿性要强,不要过紧,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风,最好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有收口设计,可以防止冷空气乘虚而入。
5.一按暖身穴。我们手上有一个取暖开关——劳宫穴,天冷按摩劳宫穴可以保暖。劳宫穴在手掌心里,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可以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按摩,每次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