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旅行,生命里的阵阵潮汐


    每过一段时间,人就有想旅行的冲动,就像某些鱼类会洄游而上,而大雁一到冬天总会飞向南方。

    ■ 李咏瑾

    对旅行的向往,是人类潜意识里一阵又一阵的潮汐。

    每过一段时间,人就有想旅行的冲动,就像某些鱼类会洄游而上,而大雁一到冬天总会飞向南方。这也许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远古遗存。想想看吧,很久很久以前,一队小小的古人类在蛮荒的大地上毫无方向地前进,彼时,东南西北的概念还没有各安其位,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生机,到处也都潜藏着危险,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上一片未知,他们只是远远地看见天幕上有一颗特别闪烁的星辰。

    也许某一天,他们觉得脚下的这块土地已经足够好,于是他们就此停下,但也许只是他们已经累得走不动了而已……于是,他们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这里将成为他们以及子子孙孙的故乡,但远方、神秘莫测的远方,永远让人心怀憧憬……那摇曳的驼铃穿越沙漠,那伟大的航线跨越海洋,人类飞赴茫茫宇宙的浩瀚,人类奔向认识论的量变到伟大的质变,最初不都是双脚想从此岸丈量到彼岸开始的吗?

    一切旅行的意义和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心中这种对于远方的未知朦朦胧胧、看似毫无意义的憧憬。否则你不能解释,哪怕是两三岁小孩,哪怕他对“旅行”毫无概念,但幼儿园一说组织春游,孩子们无不欢欣鼓舞,甚至不知道这喜悦来自何方。

    我幼时就已这样。回想起来,那时幼儿园的春游秋游到底游了些什么呢?我们的幼儿园端坐在一座小城的边缘,那时又没有什么校车大巴可以载着孩子们外出,我们的出行方式基本上是被老师牵着,再一个接一个手拉手步行。一般来说大清早出门,中午还要回来统一睡午觉,这就注定了以小孩子的脚程根本走不了多远,这样一算我们应该连小城都出不了。

    但是记忆中却看到了很多郊野的青山绿水,记得鹅黄的小鸭子也像我们这样连成一条线跟在母鸭身后走,记得农家的炊烟,是用柴火烧出来的,带着微微的辛辣和好闻的焦糊,像颜色极淡的蓝色的绸,软软地从石头烟囱里生出来,再飘荡到天上去;我还记得桃花梨花杏花争相从春天的手指缝里挤出来,像摇晃着脑袋一样,一直微微颤动着盛开……我看到好多好多东西,没有景区商贩和大喇叭导游的打扰,没有一定要到网红景点打卡的负累,也没有自拍发朋友圈的想法和牵绊,我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无比灵敏而广阔、简直可以说是无限地蔓延开来,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比长大了去的任何一个著名景点都看得真切,那样的景象深深哺育了我的灵魂和梦境,一直到现在仍是我心底的诗意之泉。

    还有一种给我带来强烈“旅途”感受的意象,来自上大学时去坐绿皮火车。在学校和我家之间,正好有一班一晚上就能到的火车,晚上9点上车,差不多早上8点就能到我家附近的车站。这其实也不符合标准旅游的概念,但整个过程就是有一种人在旅途的惶惑。

    当你经过火车和站台,穿过人海茫茫,冬夜坐在车站的台阶上,一边对冻僵的双手呵气,一边仰头看着巨大的钟表齿轮流转,最后在苍茫的天际下陷入沉思……当火车穿越过茫茫的大地,你看着满目黄土高坡渐渐覆上一层茸茸的绿草,再是丘陵上的灌木渐渐高大起来,接着你看到了美丽的梯田和蜿蜒的茶园,葱茏的竹林、低头在稻田里劳作的农人在远处凝结为几个彩色的小点……

    再比如你也很好奇,坐在对面的阿姨身上怎么带着那么多的好吃的?只见她不停地解开一个个显然是出发前精心包扎好的塑料袋,从里面取出洗好的苹果和小番茄,还有那种小袋包装的凤爪和豆腐干,她的老公和儿子一路上都被她喂得饱饱的。我还得小心地别让自己的视线和她对上,否则她热情地一笑,也会让我一起跟着“分享分享”,一路上已经跟着她啃了好几个麻辣鸡翅膀了……待到凌晨,我从半睡半醒中突然醒来,对面的一家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下车了,换上来一对年轻的小情侣,两个人面容稚嫩,应该还是大学生,他们的脑袋亲密地靠在一起,哝哝私语着,像春天巢里的两只鸟儿,于是,我在这哝哝声中再度睡着,连帽衫的帽子暖暖地罩在头顶,窗外一会亮一会暗,火车从隧道的黑里钻出来,大山把影子的轮廓打到车窗上……再没有比这种孤独和丰富更能诠释旅途全部的意义了。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生活在成都。受这里的生活氛围所感染,行走的半径进一步地缩小了。大部分的成都人所崇尚的旅游,基本上以舒服为主。俗话说“少不入蜀”,因为成都平原的生活实在太过安逸,人来了就不想走,大家都觉得天底下再没有比这更舒服的地方。所以在很多成都人的思维里,为了磨炼心智、挑战自我、征服大自然……等等去旅游,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要舒服、要不累,所以大家习惯的旅游方式大多走不远,主要是去周边寻觅好吃的,比如你们觉得峨眉山、剑门关、都江堰、康定跑马溜溜的山美吧?对于我们成都人来说,那里的柴火鸡嫩笋子肥鲶鱼耙泥鳅牦牛肉……才是一溜烟下来不打顿号的想念,美景看一次就足够,只有美食,一段时间没吃心里就馋得慌,值得一去再去,魂牵梦萦。

    我有认识的朋友,馋原先华阳县上的一碗稀饭,经常周末一家人驱车来回3小时,就是为了那家柴火灶焖出的一碗老南瓜粥。我没得资格笑话他,因为我也干过驱车100多公里去邛崃,对!就是古时候司马相如遇见了卓文君的那个临邛,而我去那,只为了打包一份当地鼎鼎大名的麻辣鸡片。

    其实我心里也是有腹诽的,那些老板也倔强,宁在穷乡僻壤处开店三十年,爷传子、子传孙,至今招牌上都是创始人老大爷白须飘飘的头像,可就不把这么些好吃的开到成都来方便大家,因为,“一开到城里来味道就假了嘛!海椒、花椒、豆瓣酱,还有用的水,都没有乡下资格。”“开店三十年,我们家的桌椅板凳都浸染了我们家自己的味道,舍不得啊。”“如果开到城后(hou,念一声)头来,人家一看到你牌子响,一抹多的人跟到起假冒你,牌子很快就做滥了。”是是是!你们都对,感觉成都人最大的包容之一,就是给了这些脾气不好的老板。

    老板们动不动就关门休假,门口贴个条子:儿子结婚!休假!夫妻结婚纪念!休假!最离谱的一次是老板娘追的连续剧里男女主角最后没在一起,“需要平复心情,休假!”外地朋友可能难以想象,我们驱车几个小时后看到门上这些休假条的心情,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最资格的成都人的做法是,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开动脑筋里的美食雷达,想想附近还有什么好吃的,总不能空手而归。反正成都平原上美食星罗棋布,这里没有,我们再开车到隔壁县去吃,这也是旅行的意义。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