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世界生物多样性,春城昆明相约”“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10月11日~15日,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赴“春城之约”,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共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一同绘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在COP15大会召开前的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理念与实践。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自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拯救繁育珍惜濒危物种、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等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和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重大生态工程,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已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
白皮书指出,中国创新生态空间保护模式,将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极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涵盖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如南昌等城市将鄱阳湖候鸟迁徙路线所经过地区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管控。我国还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水质改善,候鸟种群数量显著回升。仅“十三五”期间就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53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等补助项目2000余个;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新增湿地面积304万亩,修复退化湿地701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于 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天然林商业性砍伐,目前森林总碳储量的78%来自天然林。截至 2021年1月,我国森林覆盖率达 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同时,我国除了持续开展43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还进行了21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15年的石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采取了划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等多种措施。如今,我国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10月12日,在COP15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我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2015年以来,我国就已先后启动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我国目前已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森林公园906处、国家湿地公园89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国家地质公园281处(含资格)、国家海洋公园67处、国家沙漠公园125处。同时还有41处世界地质公园、14项世界自然遗产和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已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
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有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种类就达7300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大熊猫、川金丝猴、普氏原羚、扬子鳄等47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是中国特有物种。我国有3.6万多种高等植物,约占世界总数的10%;野生植物中有一半以上也是中国特有,其中种子植物总数的52.1%、石松类及蕨类植物中的40%都为中国特有种。在世界园林花卉中,中国所拥有的种类占世界总数的60%~70%。
白皮书显示,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朱鹮、苏铁等15个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确定为重点工程。我国先后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 2021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我国还组织实施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对东北虎豹、亚洲象等重要物种逐步实现实时监测,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成就保护,推进人工繁育技术进步,实现多个物种野外放归以及野外种群的恢复和重建。目前,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从80年代的1114只增至现在的1864只,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呈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的约180只增加到现在的300只左右;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万~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30万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5群35只;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现在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白鹤由80年代初的210只增加到现在的4500余只;已在野外灭绝的普氏野马、麋鹿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
目前,大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已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数量稳中有增。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对德保苏铁、杏黄兜兰等206种珍稀野生植物成功实施野外回归。在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方面,我国已建成162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了野生植物两万多种,已基本完成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其中,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收集兰科植物1745种;仙湖植物园收集苏铁类植物240余种,成为世界保育苏铁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同时,建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原地、异地保存库161处,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10万余份。建设完成草品种中心库一处,国家草种质资源资源圃11处,保存以牧草为主的草种质资源6万多份。构建和完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机构和种质基因库,支持建设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保护中心、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亚洲象保护研究中心等,收集保存了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遗传材料和基因,共计超过800个物种22万份全基因组的DNA样本。目前,我国已有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此次COP15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