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运载试验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刘瑞敏:

赤诚青春热火飞扬 倾心锻造飞天力量


    / 开栏的话 /

    女职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广大女职工在各行各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各条战线发挥了“半边天”重要作用。本报今日起推出“新时代女职工风采”栏目,通过风采展示、榜样引领,团结凝聚广大女职工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磅礴巾帼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地上60米、地下41米,新一代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验台巍然屹立在北京云岗北部的一处丘陵高地。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使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上天,火箭研制过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动力系统试验就在此地进行。

    今年52岁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运载试验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刘瑞敏,抬头仰望自己参与建设的试验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近30年来,刘瑞敏传承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努力攀登航天动力试验技术高峰,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等航天重大专项工程上千次研制试验任务和大型试验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两大试验台的主要设计者建设者

    纵观世界航天发展史,人类探索太空的能力,取决于航天发动机强劲、精准、可靠的动力。我国火箭飞天之前,都要在地面进行严格的试验和测试,特别是火箭和航天器的“心脏”——发动机,必须考核合格,拿到飞天的“通行证”,才能执行重大的航天发射任务。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荣耀归来。3名航天员执行任务的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是使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进入空间的。刘瑞敏参与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级和助推器的动力系统试验,芯级使用的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所有研制试验,承担这两类试验的试验台也是她参与并主要负责建设。

    新一代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验台,是我国目前唯一火箭动力系统试车台。在试验台建设期间,为了适应新一代三种不同的火箭型号,刘瑞敏往返于北京、上海、西安三地开展技术协调近百次。从方案设计到完成三个型号、八个模块、十二次试验,历时八年,她带领型号试验团队,攻克了十余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保证了试验台按照各型号研制计划节点要求具备试验条件。2016年,刘瑞敏获得五部委联合表彰的“长五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工作中遇到问题,刘瑞敏始终坚持眼见为实,她认为必须现场勘察,掌握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液氧煤油发动机对铝屑非常敏感,轻则卡滞阀门,重则导致发动机爆炸。在液氧加注系统关键设备——液氧过冷器的研制中,连续两台出现铝屑多余物问题。于是,她亲自下厂跟产,详细了解制造工艺,每道工序步步紧盯,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还带领团队动手打磨毛刺,千余片翅片和几百个构件逐个检验,制定严格的出厂验收条件,被过冷器污染的液氧管道全部返工重新制作,最终系统不带任何隐患投入使用。

    2002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芯一级使用的50吨级氢氧发动机率先立项,发动机试验台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获得批复。刘瑞敏在50吨级氢氧发动机全系统长程试验台建设项目的论证、设计、实施、验收等各个阶段均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

    为了缩短周期、节约经费,首次采用将原有的动力系统试验台改造为发动机试验台的方案,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试验台之间实现“大变身”,难度比新建试验台更大。刚性需求和约束条件的协调匹配成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个“拦路虎”,针对总体布局和内外部安全距离进行了大量论证和调研,打破固有模式,对国内外相关安全标准规范进行综合论证分析,创新了安全评估方法;长距离液氢加注、大流量低温氢气安全处理等均实现重要技术突破;为了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大容积低温贮箱和管路阀门等关键设备均立足非标自研,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带动了国内低温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进入“主战场”大脑如同“上紧了发条”

    在101所科研楼的大厅,“中国航天动力起点”几个大字生动诠释了101所的定位。1958年4月10日,101所的前身101站成立,在荒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第一座全弹试验台。如今,当年建起的高十几米的试验台依然昂首而立,在不断升级改造中发挥力量,被誉为“功勋台”。

    在航天工程领域,人才总是随着型号任务的研制而成长,随着型号任务的成功而成熟。要成长为航天骨干,就必须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工程实践和项目研究工作,自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刘瑞敏并非一开始就从事核心业务。1992年,23岁的刘瑞敏从浙江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毕业,被老师推荐到101所工作。刚到地处偏僻的云岗,刘瑞敏不免心里有些落差。

    最开始一年,她在101所制氧车间担任技术员,从测绘零件画图、给检修设备的老师傅递扳手干起。担任技术组组长的是一位女师傅,她技术能力强、不善言辞、工作认真负责。女师傅的一言一行让刘瑞敏坚定了“女生一定不比男生差”的信念。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很快脱颖而出。工作一年后,女师傅退休,刘瑞敏担任制氧车间技术组组长。之后,刘瑞敏主动争取承担工程、科研项目,提前一年就破格评上工程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航天处于“十年一个型号”的发展阶段。2002年,101所开始承担大氢氧发动机研制任务,在首发阵容中,刘瑞敏并未入围,她感到很失落。之后由于筹备建设新试验台,缺人才,她被抽调到设计室的技术组,承担关键设备的设计工作,逐步进入“主战场”。

    2003年7月,刘瑞敏开始参与试验台设计建设,边干边学,工作节奏加快,大脑如同“上紧了发条”。为了保持工作状态,她周末加班中午不回家,桌子、椅子、乒乓球案子等都曾留下刘瑞敏午休时疲惫的身影。

    由于对航天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刘瑞敏始终坚守初心,奋发有为,最终成长为液体动力试验领域的专家。

    带队伍出人才接续奋斗

    近20年来,刘瑞敏影响和培养了两支队伍,一支善打硬仗、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试验队伍,改进工艺、优化流程、加班加点,大幅缩短试验周期,近五年保持100%试验成功率,为我国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任务实施,做出突出贡献;一支深耕技术、刻苦钻研、团结奋进的研发团队,致力于试验技术进步和装备研制,成为事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她善于识人用人,历练培养了一批作风过硬、勇于担当、有大局观的年轻人,成长为技术和管理骨干,承担重要科研任务,走上重要管理岗位。她的脚步日渐从容,面容更加平静,信心变得更足。

    在101所科研楼大厅的一块红色展板上,密密麻麻的一个个名字引人注目,“这是大家纪念建党百年的郑重签名。”刘瑞敏说,“这也是大家继续为航天事业奋斗的决心书。”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