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件的落地将有力织就一张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安全守护网,有助于营造绿色网络生态环境,也将引导更多未成年人依法理性上网。有专家进一步建议,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 家长发现孩子过于依赖网游,甚至有逃避现实的行为,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平时是否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从父母做起,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沉迷游戏背后所缺失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亚菲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的生活联系日渐紧密。而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近年来成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危害大 不利身心健康发展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新闻屡见不鲜。随着互联网电子产品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端游戏的不断丰富,为人们的娱乐提供了更多选项。产品市场的丰富本来是好事,但也加大了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机会。未成年人的自控力不足,对电子产品的危害缺乏认知。一些网游存在严重的诱导消费,部分孩子偷刷父母的银行卡为游戏消费,数额巨大且无法追回的新闻时有发生。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在2020年春节期间,一位妈妈回家看孩子,在进行自我隔离期间,为了方便交流,就把手机交给了8岁的孩子。过了隔离期,当一家人团聚时,却发现自己的两张信用卡都被刷爆了,而这笔资金都进了某游戏公司的口袋,总共花费了1.5万元,这位妈妈崩溃了。孩子看到父母的反应,才知道自己做错了,向妈妈解释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要付钱就支付了。”
这不是特例。近几年,关于小学生打游戏产生巨额消费的事件不在少数。郑州一名10岁男孩玩游戏一个月花了4万元;小学生打赏游戏主播,一夜之间花了5万元……
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李静在接受采访时说,从他们处理的未成年人退款申诉来看,95%以上的申诉,是未成年人用户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和消费。“孩子盗用家长信息绕过游戏平台监管成为当前防沉迷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另外,据李静介绍,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除了办理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申诉,同时还希望与家长一同找到孩子非理性消费的原因,更好关注未成年人。比如在受理申诉中,工作人员发现部分孩子的非理性消费是游戏赠送,其中有小部分孩子是遭到校园霸凌而赠送。希望家长发现孩子有非理性消费行为后,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并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
一款成熟的游戏,存在充值机制本身并无不妥,这是其正常运营产生利润的必要途径。但对于游戏的受众群体,应该严格区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操作模式。基于游戏机制的设置,它会不断吸引玩家投入精力参与其中,而未成年人年龄偏小,定力不足,很容易在游戏中沉迷不能自拔,并且他们对金钱概念模糊,很有可能出现盲目消费的情况。
除此之外,更大的隐患是健康方面。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期,“三观”的形成尚未定型。一些游戏设置充斥着暴力色彩甚至色情,直接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人在少年时期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面对匆匆易逝的光阴,应该多去做更有益于成长的事。少年就像是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正向的引导和鼓励。比如,多鼓励孩子走出户外,去运动和接触大自然,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多认识真实的朋友。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有益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治疗专家傅春胜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家长应让孩子多与自然亲近,否则“自然缺失症”会让孩子与环境割裂,出现各种问题。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从更严格管理入手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重拳”来了。而此次下发的《通知》无疑给出了更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操作措施。
《通知》包括,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谈及这一新规,多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表示,文件的落地将有力织就一张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安全守护网,有助于营造绿色网络生态环境,也将引导更多少年儿童依法理性上网。有专家进一步建议,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王伟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如果情况严重,孩子到了网络成瘾的程度,则可以寻求专业医院的治疗。他特别提醒,不建议把孩子送到所谓的网瘾戒断机构。“这些机构不一定有资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防沉迷政策的执行 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有研究报告显示,长期沉迷网游甚至可能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网络游戏成瘾重要原因是心理补偿。解释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或者游戏成瘾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网络自身因素,如隐匿性、便利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二是个体因素,如个体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个性特点等因素;三是环境因素,如父母抚养方式、家庭环境氛围、同伴态度和行为等。当个体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寻找替代性的满足途径,而网络或者网络游戏可能是替代性满足途径之一。所以在发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后,更多的是要分析背后的原因给出合理的引导和劝诫。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所专任教授王智弘曾表示:网络成瘾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告诉我们孩子出了状况,让我们能够关注到孩子、看到孩子。
政策已经出台,重在落地落实。比如目前,即使各游戏厂商已陆续深化防沉迷措施,但部分游戏账号交易平台仍默许或纵容未成年人购买无防沉迷账号。而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推广,必定离不开智能化系统的辅助,但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人为干预的难点。
相关人士认为,对未成年人这一庞大群体规范网络游戏防沉迷行为,仍需家长、学校、政府乃至社会的各方面共同发力。
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组织中小学校开展专题教育,推动广大家长、老师、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培养和提高网络素养,督促家长加强对孩子游戏账户的管理,指导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游戏时进行真实身份验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定,形成落实防沉迷要求的社会合力。
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曾在节目中表示:如果各位家长,发现孩子过于依赖网络或游戏,甚至有逃避现实的行为,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平时是否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从父母做起,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沉迷游戏背后所缺失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