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鸟巢”焕新 北京市冬奥场馆建设全面收官

8个竞赛场馆、16个非竞赛场馆已陆续交付北京冬奥组委,全部31项配套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


    历时一年半,国家体育场“鸟巢”改造工程完工。

    国家体育场供图

    国家速滑馆外观采用22条“冰丝带”环绕跃动的设计。 

    田梦迪/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 见习记者 田梦迪 肖睿

    10月28日,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99天。作为北京市冬奥工程建设的收官之作,承担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任务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改造工程历时一年半正式完工。至此,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及延庆赛区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全面完工。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明介绍,自2017年3月31日北京市下达冬奥工程建设“开工令”以来,数万名北京冬奥建设者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冬奥建设精神,投入场馆建设工作中。经过近1671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市负责的8个竞赛场馆,16个非竞赛场馆及31项配套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所有竞赛场馆已经通过国际单项组织认证,并经过多次测试活动的检验。8个竞赛场馆、16个非竞赛场馆已陆续交付北京冬奥组委,全部31项配套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作为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重中之重”的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准备就绪。

    “鸟巢”焕新 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围绕“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国家体育场场馆改造遵循“节俭办奥”理念,凸显绿色、智慧和人性化特色,主要对无障碍设施系统、景观照明系统、观众服务设施系统及其他设施设备系统等四方面共计37个分项进行提升,以满足冬奥会开闭幕式活动和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本次改造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相军告诉记者,本次翻新改造工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无障碍设施改造。“鸟巢”在场馆外围基座东北侧增建无障碍坡道;更新全场18部无障碍电梯,增加轿厢不锈钢镜面和扶手操作面板,并在现有场馆101间无障碍卫生间内增加了儿童马桶垫圈、儿童垫脚凳、可调节高度的多功能置物台等,营造安全、顺畅、适用和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

    其次是对观众服务设施的改造。“鸟巢”在观众看台区安装了不同尺寸的电子屏幕,总数约80块中小电子屏环绕看台区域,可以呈现更加清晰的观演效果。此外,“鸟巢”在看台集散区增设了128台温水直饮水机,能满足4到5万观众饮水需求;观众区卫生间洗手池也会提供热水服务。“因为赛事正值冬季,希望通过这些观众服务设施的改造,让现场观众观演时真切体验‘鸟巢’温度。”相军说。

    第三是景观照明系统。节能低碳是“鸟巢”的新标签。国家体育场对景观照明系统进行改造,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管线的基础上,用高标准LED灯具替换原有传统已衰减光源,对屋顶PTFE膜、立面钢架、看台红墙部位的亮度、均匀度和眩光点及曝光点均进行了提升。改造后可通过运行模式控制,达到30%的节能效果;同时可采用变色投光灯,根据不同时段需求呈现更多元化的灯光效果,打造标志性城市夜景名片。空调系统改造则采用先进的智能云多联机空调,实现高效节能。

    第四是为增强场馆运行的可靠性,“鸟巢”对其他设施设备进行了进一步提升。比如对场地、观众席所有的扩声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共计采用244只最新线性阵列技术音箱及全新定压扬声器和数字功率放大器等设备。据悉,这些设备均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实现最大声压级高于国标10dB,传声增益和语言清晰度达到国家演出级场馆的要求。完成场馆热力站设备和散热器更换,提升场馆热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等。

    “‘鸟巢’的改造遵循‘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改造后的‘鸟巢’将开启节能低碳、智慧化服务的全新运营模式,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创造更好的观演体验和观演氛围。”相军说。

    科技创新 诠释厚重中华文化

    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设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北京市主要负责北京及延庆赛区的建设任务。北京赛区突出“双奥之城”的优势,除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外,其他竞赛场馆均利用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场馆。非竞赛场馆大量“借用”了北京市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如北京冬奥村赛时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服务,赛后将作为北京市的人才公租房面向社会配租。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借用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延庆赛区被誉为“最美赛区”,建设了国际一流、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区定位于“山林场馆,生态赛区”的理念,体育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完工,让一流的冬奥会场馆融入小海陀的自然景观之中。

    北京冬奥会建设、创造了诸多科技、绿色、建筑领域的第一。通过建设世界首创的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第一届100%使用光伏、风电等绿色电能的奥运会。通过科技创新,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采用碳排放接近于零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主办城市。作为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建设采用了世界跨度最大的双曲面马鞍型单层索网结构,长198米,宽124米的巨大跨度屋面没有一个支撑支柱,重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据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绍辉介绍,国家速滑馆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大道速滑馆,该技术制出的冰,其表面各区域的温差可以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时,对不同区域的软硬度感受将保持一致,更有利于创造出好成绩。“在近期的测试赛中,有4位运动员滑出了他们个人的最好成绩。”张绍辉说。

    北京冬奥建设还融入了诸多中国元素,体现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气质。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外观采用了22条“冰丝带”环绕跃动的设计,将冬奥体育文化与“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中华之美融为一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1.9公里的赛道如巨龙般从小海陀山上蜿蜒而下,天然材质瓦片铺就的独特遮阳节能屋面,恰似龙鳞一般熠熠生辉,被网民昵称为“雪游龙”。首钢滑雪大跳台融入了敦煌飞天的元素,飞天衣袂翩跹的曲线,映射在雄浑硬朗的首钢老工业园区遗址上,凸显出滑雪大跳台灵动飘逸的身姿。延庆冬奥村按照中国北方山村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建造,“村落”依山形地势而建,秉承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半开放的院落中,原生树木成为主角,让掩映山林中的延庆冬奥村有了“十里山村道,千峰栎树林”的诗意。

    丁建明说,北京冬奥场馆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全面完工,北京及延庆赛区的临时设施搭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按照计划,这些涉及观众观赛系统、运动员服务系统,电视转播、防疫、物流等方面的临时设施将在年底前基本完工。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