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中老年人的适老化需求,推出拥有大字体、少广告、简化操作、大图标、人工客服的产品
● 改变适老化产品逻辑,在产品开发设计时便从老年群体需求出发,有效规避“阻老”问题
● 加大适老化改造宣传普及力度,让城乡老年人都能找到学习的途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亚聪
陈月兰(化名)是我国近3亿“50岁及以上”网民中的一员。
从老年机升级到智能机,他们手中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带来的烦恼却也与日俱增,“很多软件不会用,打开都不知道点哪里,又怕点错了扣钱。”陈月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打开手机有烦恼,不打开更不方便。“很多日常生活都需要App,比如健康码、行程码、医院挂号、打车买票、水电缴费等,我不得不学习。”
这样看似“微小”的心声,在近3亿人的基数面前,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民生问题。
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104家网站和App初步完成了适老化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工信部将持续推进互联网应用改造专项行动,解决互联网应用“不好用”、适老化产品“选择少”、老年人面对智能产品和应用“不会用”的问题。
如今,我们身处数字化时代,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移动互联网已渗入各个大众生活场景,如何让数字化技术红利也惠泽老年人?怎么让老年人也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做好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是其中重要一环。
关注中老年人的五个需求
大字体、减少广告、简化操作、大图标、人工客服,是目前中老年人对主流App适老化改造最大的五个需求。
这是10月28日一份《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改造调研报告》中揭示的“长辈喜欢的App的五大特征”。
“按照这些标准对照,同时参考接受调研的中老年人群感受,可以明显感受到,相当数量主流App的适老化改造,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参与此次调研报告的北京大妈有话说新媒体平台创始人边长勇告诉记者。
此前,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在当地调研显示,有65.5%的受访老年人表示,自己曾因不会使用网络打车、不会使用机器及手机挂号而打不到车、抢不到号。
对此,陈月兰深有体会,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她,出行打车常常要依靠女儿,“现在出租车越来越多,可是不用手机软件,基本打不到车。”
针对这样的现状,一项“国家行动”已经推进了一年。
2020年底,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我国公共服务类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无障碍化普及率较低,适老化水平有待提升,多数存在界面交互复杂、操作不友好等问题,使得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
方案要求针对老年人,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等功能特点的产品。鼓励更多企业推出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界面模式,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提升方言识别能力,方便不会普通话的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问题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适老化工作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也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以及相关组织和个人多方共同发力。”
适老化改造需要“有里又有面”
适老化改造,如何才能“有面又有里”?
据悉,12306网站目前注册的65岁以上用户有2500万人,其推出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及障碍人士线上购买火车票提供更多便利。
记者打开12306网站发现,页面右上方多了一个“爱心模式”按钮,点击即可进入“老人服务”模式,能够对声音、语速、阅读方式、配色、缩放、鼠标样式进行设置,比如,点击“声音”功能,系统会自动朗读鼠标所在位置的文字信息;点击“语速”功能,可以加快或减慢系统朗读声;点击“放大”功能,网站页面会相应放大;点击“鼠标样式”功能,鼠标的指示标志则会变大……
除此之外,许多我们常用的App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如支付宝的“长辈模式”、微信的“关怀模式”、今日头条的“大字版”等,不仅字体字号更适合老年人,也减少了部分弹窗、广告的推送,减少了操作的复杂性。
《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改造调研报告》对3600多名中老年人的触网场景进行了调研,指出社交通讯、新闻资讯、生活购物娱乐等三类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是“50后”~“70后”中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App。
记者在随机街采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对于这些完成适老化改造的App比较满意,认为在界面设置、字体设置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仍有许多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知晓程度不高,对改造结果也不尽满意。
65岁的王守和(化名)诉记者,虽然自己听说过这些适老化App,但自己还是对操作不熟悉。“我家孩子之前教过我一些软件的老人模式,但换个软件方法就变了,各种按钮的位置也不一样,总之感觉有点乱。有时候首页点进去后,第二级界面又复杂了。”
还有很多老人,对适老化改造知之甚少,尤其在农村地区,记者初步调查发现,许多农村老人智能手机在手,用的却依旧是老年机的功能。“主要是孩子们教,没有其他学习的途径,所以总是忘,总是学不会。”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那么,老年群体对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的真正需求究竟是什么?
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改造调研报告》,最让中老年人上网过程中感到为难的六个问题是,出行需要(健康码、行程码)、医院挂号、银行业务办理、购买车票(机票、火车票)、扫码支付、线上缴费等。
而这份调研报告建议,互联网从业者在改造App时,要先洞悉老年用户需求,注重功能上的精细化调整。唯有如此,老年人才不会对新技术望而生畏,真正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南京市居家养老协会副会长张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虽然在字体、界面上进行了改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很多适老化产品的逻辑是用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媒体号召,国家下达文件,企业方做出整改。如果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就能有效规避这些问题,从老年群体需求出发,适老化App才是助老而不是阻老。”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不仅要改变视觉设计,更要让老年人能够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去利用网络环境改善生活。尤其是信息资讯类平台,要思考推送的内容是否适合老人,并将适老化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不断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真正做到为老年人服务。同时,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城乡老年人都能找到学习的途径。
同时,一些专家认为,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既是扶老助老的重要形式,也是激发老年群体价值的重要方面。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未来五年之内,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对于中老年人群的触网前景,我们的判断是非常乐观的,尤其是随着六零世代人群的退休,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接触过PC、互联网,届时中老年人群的价值将被充分认识与挖掘。”边长勇表示,相信随着中老年人群触网数量的增多及互联网使用水平的提升,相比年轻人更加有钱有闲中老年用户的价值将被更多互联网公司注意到,面对主流App适老化改造的态度也将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