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从产业不成规模蜕变为产业示范村,集体收入从万元跨越到百万元,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五年打造出集体经济强村——

一个经济薄弱村的嬗变


    ▲ 水尾镇食用菌基地。杨云/摄

    ▲ 新场村妇女在采收第二季豇豆。 吴念/摄

    ▲ 黄俊榜(右)和村干部在搬运灰树花菇。

    杨俊/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 杨俊

    金秋时节,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林下食用菌基地,一丛丛灰树花菇竞相绽放,10多名村民马不停蹄地采收、装筐,运往周边市场或村里的加工厂。

    “今年,我们种植了100亩林下灰树花、100亩林下香菇、45个大棚香菇、8个大棚灰树花和300多亩露天蔬菜,除了种植业,还出租了一个农贸市场、一个物流园和一家水泥砖厂。全部算进来,我们今年的纯收入能达到100万元。”新场村党总支书记、岑巩县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俊榜介绍。

    新场村位于水尾镇集镇西南周边,过去,村里的农业产业不成规模,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到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才1.3万元,村民贫困发生率达21.89%。近年来,该村依托村党组织领办的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抢抓机遇,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自主经营,一步步打造出了产业示范村和集体经济强村。

    “村社合一”,推进种植业规模化发展

    新场村的产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始于2016年。

    不同于许多山区村庄,新场村的耕地资源比较丰富,2200余亩耕地,其中坝区农田达1600余亩,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一段时期,部分耕地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种植业未形成规模。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一些外地种植大户陆续进村流转土地搞规模种植,但直接与农户联系,效率低而且经常产生纠纷。针对这一情况,新场村“两委”积极出动,进行了引导和协调。

    “2014年,村里以400~45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了200亩土地,租给种植大户种蔬菜,村集体收取了1万元费用。这笔钱主要作为村集体运转经费。”黄俊榜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为了加快村域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016年初,村里注册成立了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不同于普通农户牵头的专业合作社,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统一管理,近似于“村社合一”,村级集体经济特征更明显:合作社理事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其他5名主要成员均为村干部,同时广泛吸纳村民加入,合作社所获利润除了给入股人分红,剩余归村集体。

    成立当年,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以700~750元/亩的费用从农户手里集中流转了1500亩耕地,转租给外地种植大户种植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流转费比前两年增加了300元/亩。这次集中流转让农户增加了收入,更推进了村域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后来,部分种植大户因种种原因撤离,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马上接手,继续进行规模种植。

    2017年,新场村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大动作。上半年,由合作社具体运作,村干部出资启动,并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在集镇建起了一个农贸市场。合作社收取市场管理费和摊位出租费,当年就收入40万元。2018年,合作社先后投资建了一个物流园和一个水泥砖厂,并将它们出租或承包给个人、企业经营,合作社收取租金或参与分红,一年又增收50多万元。 

    不满足于坐收租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9年以前,合作社主要是进行投资和开展租赁服务。”黄俊榜说,“产业发展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合作社坐收租金和红利当然轻松,但总觉得自己有劲儿使不上,我们想让产业发展得更快一些,让村民多赚点钱。”

    机遇来了。2019年上半年,总投资2100万元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岑巩县水尾镇食用菌基地落地新场村。项目建成后,采用“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相关企业负责生产菌包并保底回收食用菌产品,合作社则负责组织用工与管理,所得利润70%用于利益联结的贫困户分红,30%分配给村集体。

    自己不用投资,就有现成的设施可用,既能助农增收,又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如获至宝,欣然接下了这个项目。

    “从2019年开始,合作社更多地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大伙儿精神振奋,党员们更是个个亮身份,人人树形象,铆足了劲儿要大干一番。”黄俊榜告诉记者,在合作社主要成员的组织和精心管理下,食用菌基地很快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已累计生产、销售香菇24万斤、灰树花菇15万斤,年产值达39万元,部分村民因此实现了就地就业,利益联结户拿到了分红,村集体经济也有所获。

    2020年以来,黄俊榜隔三岔五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视频、晒图片,随手记录自己和同伴们参与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点点滴滴: “从来没有想象能种植第二季豇豆,今天终于破土出来了。”“几天的辛苦忙碌,今天终于全部销售完了。这得力于我们的经销商辛勤默默的付出,才有今天的成果。”“气温下降这么多天,盼星星,盼月亮,温度回升,终于看到曙光,食用菌香姑又出了。”

    “搞产业很辛苦,但也有快乐。”黄俊榜告诉记者,刚开始,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的食用菌大棚和蔬菜基地,大多出租或承包给了农户和种植大户,后来,部分承租户和承包户无力经营,放弃了租赁或承包,合作社便索性自己种植。“2020年,我们自己种植了39个大棚的香菇、100亩灰树花和200多亩蔬菜,今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54个大棚香菇、8个大棚灰树花和100亩林下灰树花、100亩林下香菇、300多亩露天蔬菜。”

    自主经营自担压力,做强做大集体经济

    自主经营所产生的工作量和压力,远远大于耕地和设施外包。黄俊榜和伙伴们对此深有体会:为了保证劳动效率,合作社管理人员不仅要组织用工,还要对用工实施监督;为了降耗增效,管理人员还得事必躬亲,严格控制成本;为了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合作社决策者还要想办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附加值,尽可能把产品卖出好价钱。

    “经过试验,我们成功种植了第二季豇豆,产量不低于第一季,每斤价格还高了1元。我们还培育了返季香菇,市场价格比应季香菇高了一倍。”黄俊榜说,“种植要讲科学,还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我们这里的山泉水冬暖夏凉。引水入棚,冬天可以保温,夏天又可以降温,有利于菌种自然生长,保证一年四季都有鲜菇供应。”

    刚开始,基地生产的食用菌和村里种植的蔬菜,都由相关企业保底收购,但为了增加收入,新昶种养专业合作社决定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自产自销,合作社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要付出更多汗水和心血。”黄俊榜说。

    胡艳是新场村的文书,同时担任合作社主要成员。以前,她在镇上经营自家的五金商店,后来被驻村干部动员回村,担任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的管理员兼销售员。去年下半年,香菇、灰树花菇陆续上市,销路却尚未打开。胡艳“临危受命”,一边发动村民和朋友,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发视频和图片,密集推介产品,一边抛下两个幼小的儿子,外出跑市场,联系客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卖掉了滞销产品,还获得了几个大订单,打开了食用菌市场。

    “合作社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领导和群众又信任我,我当然要把它做好。”胡艳坦诚地对记者说。

    因为在村里都有自己的工作,村干部兼任的合作社管理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比如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跑市场、给客户送货,晚上在基地和加工厂值班,“有时活儿太多,我们还要把家属叫来帮忙。除了务工补贴,我们没有分过一次红……不过,能把产业做起来,让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我们多干一点儿事、多辛苦一点,也觉得很值。”黄俊榜说。

    黄俊榜告诉记者,新场村的集体经济起步才几年,每年纯收入早已突破50万元,这些收入除了给入股农户分红和投资再发展,还用于村里的基础建设和慰问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下一步,村里准备出资给全村18岁以上的村民购买养老保险。光这一项就需要一大笔钱。村里要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必须强起来,还要长盛不衰。”黄俊榜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