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1长三角融通创新高峰论坛暨‘科创中国·宁波’创业创新系列活动”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姜江发表主旨演讲,总结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性成就,并就双创未来走向提出前瞻性见解。
双创催生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姜江表示,从2015年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至今,我国双创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新的规律,但也有一些问题。总体来看,围绕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着力点主要聚焦在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于中小微创业企业的政策、创新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拓展创业机会、双创示范基地的先行先试以及创新创业文化营造等六个方面。自2016年国务院确立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以来,之后又陆续设立了第二批、第三批,目前总数已经达到了212家,涵盖了像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的类型。“从目前这些示范基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切实成为了各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和新动能的策源地。在创新发展和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姜江表示,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过去5年来,双创在国民经济中已经成为持续孕育蓬勃发展的新动能。
“在过去一段时间,创新创业更多地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领域,这些领域能够切实地和实体经济密切结合,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姜江说,双创催生的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形成了“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新格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是这一轮创新创业的热点方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显现。此外,创新创业也加速了大量新技术、新业务、新服务模式此消彼长,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双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另外,双创切实构筑了稳岗创岗的蓄水池。各地因人施策,因地施策,为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创业浪潮的“新四军”排忧解难,搭建平台,优化政策共赢,形成了创新支持创业带动经验的良性发展格局。
姜江表示,从推动创新绩效的角度来看,双创进一步夯实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提升了企业创新活力和水平。当前推动的创业是“创新+创业”的模式,意味着创业企业是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首要目的,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型创业。同时,创新是以应用为导向,最终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一篇论文或一个专利。
同时,双创也激发了大量市场主体蓬勃涌现,同时还助推了一些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成为灯塔式企业、领军企业。从过去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双创不仅是中小微企业的兴业之道,更是大企业的兴盛之道。大企业本身产业基础好、技术积累强、员工人数众多、市场渠道稳定、创新资源集聚等,更有利于通过双创模式,利用互联网等平台,集聚全球国内优质创新创业资源,从而对企业组织架构、研发机制、生产模式、营销手段、供销链条都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助推企业成为行业领军的企业。
创新创业成引领时代发展风向标
“双创营造了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新风尚”,姜江特别提到,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一个沃土,创新创业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风向标。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双创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的初创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积极调整策略,化解生产经营困难,应对紧迫形势,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设施手段,衍生了大量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坚持不停产、调方向、少裁员、抱团取暖,从而稳住了就业基本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迅速行动,通过提供物资、延展贷款、减免税费、保证用工等一系列手段,形成了政策组合拳,大力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确保“留得青山在”。
在谈及成就的同时,姜江也提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困难:比如新注册企业率攀升的同时,企业死亡消亡率也在攀升;还有一些声音反映,大量的创新创业聚焦在虚拟经济领域,但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相比,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她希望相关部门在面对这些问题,客观科学理性地看待和思考,同时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坚定信心,通力合作,雷厉风行,下定决心花大力气,既要针对这些问题打短期歼灭战,也要面向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打攻坚战、持久战。
那么,未来双创的政策导向怎么走?
姜江认为,在过去10年,健康产业、文化服务产业、绿色产业、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旅游等6大行业快速发展,初步估算去年这些行业的潜在产值规模达到了60到80万亿元,潜在产业增加值是20万亿元左右,占同期GDP的比重在25%左右,对整个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32%~45%。这些行业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层面稳增长调结构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是创新创业应该聚焦的主攻方向。
如何让新技术创业企业像种子那样在优渥的环境中发芽?姜江指出,“既需要公开透明持续稳定的营商环境,也需要灵活创新、丰富多元的金融资金的支持。”除此之外,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的制度体系,以及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新基建能源等强大基础设施的支撑等要素,都是营造创新创业“土壤”的必要条件。(李雪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