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家庭生活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不断地实践中搭建起稳固的、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才是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教育。”
“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它们与孩子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孩子能站得多高,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有多紧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是立不住脚的,它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教育焦虑的氛围,不仅深刻影响着家长和孩子的情绪,也不利于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
……
由中国儿童中心、聊城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聊城市妇联、聊城市教体局承办的“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主题活动”在山东省聊城市举行。
该活动线上线下结合,以主旨演讲、分论坛研讨、专家讲座、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就时代变化中的家风建设与家庭教育理念、当下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各抒己见。
家教中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理念也应当有新的内涵。”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认为,“构筑以儿童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保障儿童对家庭事务的参与权,才能有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认同,“家庭是一个人的‘终身教育机构’,家长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在很多情况下,儿童未来发展与家长的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家长的素质。”
丛中笑透露,各类社会调查显示,当下我国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轻心理、重成绩轻能力”的问题,体现在家长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兴趣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但孩子的平均素质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家庭生活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载体!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的成长做榜样,孩子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各类素质和能力,如对美的感受力、对社会事物的兴趣,有些东西是课外辅导不会教的,却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好的教育一定是要孩子赢吗
“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而不是忙着‘抢跑’。尊重人成长的自然规律,尽量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才是好的教育。”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钟志农说。
有数据显示,当下儿童接受校外教育的起始年龄段以2~7岁为主,“我们见到了太多焦虑的爸爸妈妈,过早地让孩子接受精英教育,但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我们并不推荐这种教育方式。”山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孔屏说,她曾在数次讲座、报告会中询问到场的孩子和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感受,“一部分家长会说自己更焦虑了,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了,但现场的孩子们正好相反,他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说‘双减’以后更开心了。”
在孔屏看来,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在有形或无形的竞赛中“获胜”,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才能为孩子量身打造一种最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千万不能把学习的概念狭隘化,其实家长跟孩子一起看新闻,带孩子出去旅游,都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孔屏说,“孩子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不一定要在各种‘班’里进行。”她呼吁所有家长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为孩子提供一个榜样示范,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