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姚建
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牛角店镇黄起元村,一座座草莓大棚变成了“巾帼致富妇女微家”的活动场地。黄起元村妇联主席黄凤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依托村里草莓产业的优势,黄起元村“妇女微家”吸纳了6名成员,不定期组织微家成员在自家大棚内免费讲解草莓种植技术,有效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妇女群众创业就业。
据东阿县妇联工作人员介绍,自2020年起,东阿县妇联已陆续创建“妇女微家”327处,吸纳成员2500人,对接帮扶特殊困难群众450人。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东阿县围绕种植养殖、加工、电商等,把各领域的“能人”聚集起来,将“妇女微家”分为产业振兴类微家、生态文明类微家、文化振兴类微家、家庭和谐类微家四大类,让“妇女微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东阿县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特色激活力”,依托女党员政治觉悟、能力,妇联执委爱好、特长,妇女群众的需求、难题,灵活打造服务阵地。根据要求,每个“妇女微家”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活动,至少联系1名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单亲妈妈、残疾妇女或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成员。
“1+2+N”架构,是东阿县“妇女微家”的组建模式,其中,“1”代表妇联执委,即“家长”;“2”则代表微家指导员,其中第一名为女党员,引领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第二名为志愿者、行业带头人,为微家注入活力;“N”一般由5~7名兴趣爱好相仿、积极参与活动的基层妇女组成。
以“家长”为中心,东阿县积极探索“妇女微家”的灵活阵地模式,即让执委唱主角,采用“固定+流动”结合的方式,以执委工作站为固定阵地,以果蔬大棚、文化广场、执委家中等为流动阵地,不拘地点、不拘时间、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开展活动,真正实现了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有妇联组织。
在牛角店镇小微产业园内,有一处“巾帼建功妇女微家”,据返乡创业的女大学生“家长”胡明明介绍,在这里,邻村60余名妇女利用闲散时间进行帆布包加工,每人每月可增收3400多元。
除了将“妇女微家”分为四大类外,东阿县各镇(街)妇联还根据本地乡村振兴发展重点,引领和打造本地的微家服务品牌;每个微家依托执委特长,确定自己的微家种类,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微家成员及周边妇女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在全县形成“一镇一品牌,一家一特色”的多元发展格局,如高集镇徐庄村的“红灯笼妇女微家”,便将民俗文化特色与灯笼制作融合,带领妇女从事灯笼产业。
而根据微家分类,东阿县各级妇联又多方整合资源,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有需求的“妇女微家”联系对接农业、科技、司法、文化等方面专家人才,及时为微家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知识帮扶。
如今,铜城街道张大人集村妇联主席秦玉敏的手机里又多了一个微信群——铜城街道张大人集村“正能量妇女微家”。她告诉记者,自去年“妇女微家”建立起来,她与村里的几名妇女化身村里的调解服务员,调解了村级土地、婚姻等矛盾纠纷共32起。“我还加入了县‘3+N’调解队,走乡串巷为有需要的妇女姐妹解疑答惑,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贡献一份巾帼力量。”秦玉敏说。
据介绍,东阿县依托“妇女微家”,构建起县、镇(乡)、村三级妇联矛盾调处体系,发挥微家成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自身在群众中的威信,主动介入基层纠纷调解,一般问题由微家成员协商调处,共性问题由县妇联讨论决定,对于重大问题,县妇联及时报县委、县政府。
除此之外,记者也了解到,东阿县妇联对发挥作用突出的微家家长及成员,纳入各级优秀妇联干部人才库,作为各级妇联兼职副主席储备人选,如高集镇大贝村的“浩宇服饰妇女微家”家长吕明,已被纳入高集镇妇联兼职副主席储备人选。
而对于连续2年不合格的微家家长,东阿县妇联也将终止其家长资格,对连续2年开展活动不活跃的“妇女微家”作摘牌处理。
以妇女需求为导向,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激发乡村振兴巾帼活力为目标,东阿县妇联创新推行执委牵头,志愿者、行业带头人指导,妇女群众广泛参与的“1+2+N”“妇女微家”创建模式,织密妇联组织网络,提高执委履职能力,推动基层妇女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