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发挥协同作用 “密织”家庭教育服务网

——家庭教育促进法如何落地之社会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得到充分体现。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专设“社会协同”一章,规定学校等社会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协同任务。

    学校和家庭配合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助是家庭教育取得更好成效的保障。关于社会协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配合。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中小学校、幼儿园可以建立家长学校,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中小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要及时制止管教,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并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二是社会力量协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设立社区家长学校或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根据自身的工作,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动家庭教育服务和实践活动等。

    家庭教育促进法在“社会协同”一章中提到的主体能够辐射到未成年人或者其父母平时出入的公共机构,与家长能够形成连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家庭教育立法专家顾问罗爽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学校、村居委会在内的社会力量是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主体,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能够真正为家长“密织”一个提供家庭教育服务的网络。

    家庭教育立法专家顾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吕新萍告诉记者,社会协同,一方面要发挥专业力量,提供比较系统规范的家庭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是发挥志愿服务的力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

    “社区家长学校和学校家长学校一直都是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两类重要渠道,此前因自身资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服务的有效性和专业性。”罗爽告诉记者,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这两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发挥作用的关键点是,要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统筹指导下提供服务,获取相关资源,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有效性。村、居委会要积极探索,提升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群众知晓度,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同时,学校家长学校要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质量,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加强与家长的互动沟通,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在“双减”背景下,重点是要促进家校形成“减负”共识,协同育人。

    在参与一些学校社工的督导过程中,吕新萍发现,热心参加家长会等活动的家长,通常都比较关注家庭教育。而孩子出现问题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并不高。希望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能真正辐射到有需要的家庭。

    当下,年轻父母普遍存在育儿焦虑。罗爽认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等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提供专业的科学育儿指导,特别是0~3岁科学养育知识和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宣传和指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开发家庭教育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时,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适应新生代父母的需求,开发互动性强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新闻媒体应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吕新萍看来,孩子的成长教育是综合性的,包括心理健康成长、社会关系处理、社会规范的遵守和适应等。家庭教育的内容范围广,家庭教育服务需要专业力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开发家庭教育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时,可以和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合作,结合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吕新萍说,幼儿园、中小学要按照法律规定,更加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家庭教育不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干预。社区可以充分发挥邻里、志愿者的力量,及时发现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家庭,进行有效的干预。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期待更多专业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能够成立,为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强制性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在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罗爽说,当下,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存在服务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应按照法律规定,加强自律管理,制定家庭教育服务规范,提升规范性和专业性。加之政府的监督管理,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在满足家长个性化、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服务需求方面应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此外,应注重培育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