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75万字的《激情岁月》出版,到“一个老兵的足迹馆”的建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信仰的忠诚、对初心的践行,始终是父亲左文平如磐的“根”和不变的“魂”,无私与奉献已内化为这个大家庭的精神标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萌
今年7月1日上午,盛况空前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全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典型、山东省沂源县税务局离休干部左文平,作为山东省唯一健在的军队英模老同志代表受邀出席庆祝大会。坐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左老饱含热泪,这位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中一路走来的老兵,他心中一直坚守着对党不变的信念。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近左文平的家人,听他家人讲述这位老兵矢志不渝的“兵魂”与“党情”。
戎马倥偬前半生
左文平1932年7月出生,10岁参加儿童团,14岁参军入伍,30余年的军旅生涯,先后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参与大小战斗100余次,解放战争负伤三次,抗美援朝负伤一次,抗美援越负伤一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四次,获得朝鲜(国际)三级勋章一枚。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记录着他峥嵘岁月的戎马生涯,代表着他为国家无所保留的奉献。
1952年9月去朝鲜参战三年多,经历了上甘岭、西方山、斗流峰战役,停战后支援朝鲜重建两年。1966年又去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妻子曹建云的默默支持。妻子带着四个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不在部队吃闲饭,第一个报名回乡务农,十几年里,妻子为了能让左文平在前线安心打仗,她带着对左文平的牵挂,默默承担起全部家庭责任。
“母亲既是一个好母亲、好儿媳,更是父亲的好伴侣。父母间的呵护有加、相濡以沫,为我们子女树立了榜样,我们兄妹几个的家庭也都美满和睦幸福。” 女儿左新菊告诉记者。
1992年10月,左文平离休,一直有一个心愿萦绕心头,他时常想起朝鲜战场上牺牲战友的话,“你要是活着就把我们的经历写下来,留给后人。”
为了完成战友们的遗愿,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左文平开始着手写回忆录。只读过几年书的他没有一点写作功底,妻子就帮助他一起查字典、找资料,把当年的记忆一点点梳理出来。
为了准确再现当年的经历,儿女们决定陪着父母重走一次长征路。儿女们开车陪着父母回到父亲以前战斗过的地方,三年时间,足迹踏遍全国20个省市,终于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被真实还原,2006年,75万字的《激情岁月》出版,左文平和老伴用了13年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从抗战到全国解放,左文平和战友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战斗经历,他用最质朴的形式和最深厚的情感,表达着对那段岁月的怀念与铭记。被多家档案馆收藏,被称为传承革命教育的活教材。
“那一刻 我读懂了父亲”
缘于生命之初的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也许自己还未意识到,但在岁月沉淀中,一些东西早已嵌入灵魂,融入骨髓。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党性原则极强的人。他从部队转业到沂源县财贸委员会任副主任,他经常告诉我们兄妹四人,‘你们要靠自己,不要指望我给你们开后门、找便利,那样有辱我共产党员的身份!’”
“父亲在兖州战役中火线入党,‘永远跟党走’是深深烙印在他心中的誓言。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转业到地方,无论走到哪儿,他包里都会带着一面五星红旗。离休了,父亲就把国旗挂到了家里,每年‘七一’都会换一面崭新的国旗。”左新菊说。
从他入党五十年开始,左文平每一个十年都会缴纳一笔大额党费。2018年入党70周年,他一次性缴纳了1万元党费。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恪守党员职责,常怀为民之心。
2017年初,左文平住院做心脏手术,在手术前,他把女儿叫到跟前,和她交代一些事情,其中一件事是让女儿帮他收拾地下室的资料。
当左新菊看到父亲放在子弹箱中那些日记本时,她顿时泪崩。“父亲一直就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分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日记,1976年,父亲转业回沂源后,他就热心公益,助力家乡建设。他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王庄村70岁以上有需要的老人,为村里修路、架电、建办公室,给乡亲们购买羽绒被、蚊帐、拐棍、收音机等生活用品,东北水灾,他把过生日我们买给他的皮大衣、羽绒服等上百件衣服捐给灾区……我们小时候,家里的日子并不宽裕,那时,我们对父亲有很多不理解,父亲的这些善举都是在偷偷做。当翻开父亲日记的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
“这么多年,我们更多地关注于父亲给予我们的关爱,却很少探触父亲属于自己的那份理想和追求。那一刻我惊觉,父亲这一生太不容易了,经历炮火连天,生死洗礼,从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到苍颜皓首的耄耋之年,不忘战友情,一生都在寻访战友,一直走在公益的道路上,他的无私与奉献从未停止,成为父亲流淌在血脉中的深刻烙印,坚持、坚守、不动摇。”左新菊就和儿子张栋商量,能为父亲做点什么。
2017年,在父亲入党70周年时,左新菊斥资建成“一个老兵的足迹馆”,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父亲,当左文平看到这个展馆的那一刻,热泪盈眶。
种下家族的红色基因
左文平这些年捐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他自己也数不清。汶川地震、南方发大水……邮政局的投递员没少往左文平家跑,多年下来,快递小哥已经成了左家的常客。“父亲常说,他只是在尽一个共产党员和老兵的本分。”左新菊说。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左文平这位年近90岁的老兵坐不住了,他亲自把1万元现金送到了沂源县红十字会,同时还要求儿女孙辈多出力,多捐赠。“当时下着大雪,老爷子坚持要亲自去,很多时候,我们做儿女的都被父亲的精神所感动。”左新菊告诉记者。
沂源县坐落在鲁中腹地,是革命老区,历史和现代在这里融汇,红色记忆在这里历久弥新。左新菊秉承父亲的传承,也一直行走在公益的路上。
看到有些农村孩子因为经济困难上不了学,1999年,她创办了沂源县鲁中文武学校,培养了数千名学子大都走向银行、机场安保等工作岗位。她作为一名志愿者,多年来四处寻访抗战老兵,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2017年,她又出资建设“红色记忆”主题展馆。
儿子是听着姥爷的故事长大的,他亲自担任讲解员,他们母子用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把这块红色大地上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红色精神传播出去,弘扬下去。
左文平的红色基因和爱心种子已经在下一代、下下一代身上生根开花。张栋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在参与家乡的公益活动中不遗余力,他回家乡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沂源匠人传承实践基地、荆山书院博物馆等,把更多的民间文化人聚集在一起,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每年清明节前,张栋都会陪姥爷到烈士陵园扫墓,去看望那些长眠于此的老战友,姥爷陪他们说会儿话,张栋则在一旁默默地把墓碑上的灰尘擦拭干净。“我的心愿就是让儿子知道你有一个不平凡的姥爷,通过我们的传承,让我们家的这面红色旗帜永远流传。”左新菊说。
父亲用一生践行他的信念
随着年纪增长,近几年左文平跑不动了,只能让子女孙辈们替他去村里看望乡亲们,“乡亲们见到我们像见了亲人一般亲热,让我们无比感动,我们也才知道父亲原来做了这么多事。”这些年,捐出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左文平自己从来不说,只有家中满满一柜子的奖杯和荣誉证书记录着他“无悔为家国”的付出。
2020年,左文平被评为“淄博‘战疫’最美退役军人”“沂源县十佳优秀退役军人”,入选“全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先进典型”,事迹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2021年,左文平被评为“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齐鲁最美退役军人”,同时荣获“淄博市五好家庭”荣誉称号。2021年7月,左文平作为军队英模中健在的老同志代表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左文平用一生淬炼的无私与奉献,为家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已内化为这个家族的精神标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信仰的忠诚,对初心的践行,始终是这个老兵如磐的“根”和不变的“魂”。“父亲这份忠于党,忠于内心的信仰,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笃定坚信的向阳之光。”左新菊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