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微信小号的人生,连假期都变得无比漫长,我坐在河边,仿佛被遗忘在了世界的角落,想来竹林七贤之所以肆意酣畅,那是因为志趣相投的七人相伴从游,如果只有竹林一贤,一定也会因为寂寞而觉得深深无趣吧……
■ 李咏瑾
不知有多少人像我这样有两个微信,渐渐地,两个微信似乎开始切换起两种此起彼伏的生活。
最开始的时候,我一个微信都嫌多。那是在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微信就跟时间的吞金兽一样,开始是你驯养它,它笑容可掬、身姿卑弱,似乎在你生活中占比极小,如此低调地融入你的生活,毛皮柔顺、脚步轻盈,如同推开窗户,迎来了一只陌生的松鼠,你不但不会排斥,还充满好奇地注视着它从窗台跳上了你的书桌。
那时,我微信上的好友极少,就像早春檐前枝头上的花骨朵一样,被我珍惜维护。一听见微信来信息时的叮咚声,那种好奇和兴奋,就像冲到檐下仰头看看春雨是不是叮咚而落一样——彼时,微信还是人际交往新维度上的一块陌生大陆:你发在朋友圈上的东西,有人留言、有人点赞、有人转发,这种感觉是多么的新奇啊,在人际关系日渐疏离的当下,虚拟空间里人们带有温度的指尖却更为热络地触碰彼此。
你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回应,你也会加倍热络地去关注别人每天看过的云、品过的茶、走过的路,以及在机场看一本书时的细微感悟,人和人的交往仿佛更加细腻、更加亲近,突破现实生活中寒暄以外的无话可说,深入有关心灵的更有温度的层面,同时还免去了很多现实中的繁文缛节,不知不觉中,弥补了你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匮乏的某些东西。
那时,朋友聚会,临别时大家必要互扫微信以示敬意。真的,你问别人留个手机号也许还比较唐突,但扫个微信的那种轻轻松松的互相关切,带给人的心理距离感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是从什么时候渐渐地与微信保持疏离?仔细回想,是从好友人数直奔5000上限开始。好友一多,微信里呈现的生活就开始纷繁驳杂,你触目可及的外部世界仿佛被切分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色块,一起挤迫到了你的眼前。每天数以千计的朋友圈更新让人失去了逐条阅读的耐心,对朋友发来的各种投票、砍价、点赞、分享链接……也渐渐地心生排斥。真奇怪,此时的微信内容日益丰盈,但想去使用的兴趣却日渐鸡肋。
但是,没有人真能在“阵阵敲门声”中心如铁石,当你跑步的时候、练字的时候、做饭的时候,乃至小憩的时候,时不时的微信“叮咚”真的拨乱心神,往往你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叹口气打开手机时,发现可能只是对方分享给你一个10万+的财经解读;而你一旦狠狠心把手机设置成静音,往往“曹操”又会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不是错过了单位同事的来电,就是家人抱怨你为何迟迟不回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学着别人,添置了一个新手机,开始小心地经营起一个微信小号来。
所谓小号,当然是怎么轻便怎么来。家人必须要加,单位是饭碗,领导、同事的微信也必不可少,小区业主群里经常通报各种防疫信息,这也跟生活息息相关,然后还加了几位相交多年的好友。
一旦大作减法,顿时就有了一种隐匿入竹林的轻松快意,虽然现在微信好友就那么几十个人,但是天天能见面、人人都认识,可以说是一种近距离社交;朋友圈里也一片轻松愉快,今天看着同事下班秀厨艺,明天看着我的二婶十字绣,然后单位的小姑娘又在打卡新奶茶,小区的业主群里有人正在发搞笑表情包,一眼望去,没有什么密集的资讯、也没有什么深奥的见解,更没有什么充满文艺的哀愁,有的只是家长里短的一派烟火气——我的网络生活又从繁华的“大都市”缩减为一个鸡犬相闻的“小村落”。每天,我带着我的微信小号上下班,时不时也有了翻翻朋友圈、看看公众号的悠哉心境。
只是在每天中午和晚上,我还是惦念着雷打不动地切回我的微信大号,看看有没有什么非常重要的留言——事实上,从心理上来说,微信大号才是我这么多年走过的岁月、拓展的眼界、积攒的人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样看起来事情仿佛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但是且慢,生活哪有什么“完美”可言,最开始的不适来自一次度假时身边只有微信小号。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忽然想起此地媒体有一位曾经一起参会的友人,为人热心风趣,上次分别时我们曾相约,无论是谁到对方工作的城市一定要记得联系。当我兴致勃勃地一摸手机,坏了,她的微信不在这个手机上。再有一次,我扛着相机去峨眉山拍云海,拍来拍去镜头朦胧一片,正待想去请教摄影协会里认识的行家,又悻悻然想起现在我的手机上只有异常简洁的微信小号。
只有微信小号的人生,连假期都变得无比漫长,我坐在河边托着腮帮子钓鱼,日头在头上半天不挪一个窝,手机如此安静,连广告提示都没有一个,仿佛我被遗忘在了世界的角落,想来竹林七贤之所以肆意酣畅,那是因为志趣相投的七人相伴从游,如果只有竹林一贤,一定也会因为寂寞而觉得深深无趣吧……而此时家里的另一个手机搞不好还在滴滴作响,微信大号里一定又有朋友抱怨我总是不在线,兴许还有编辑老师因为约稿正在焦急地等着我的回复……想到这里,我的汗“唰”地一下冒了出来。
事情的解决,是我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小号上的人际交往圈,将经常撰稿的各家媒体的编辑老师一一邀请到我的小号上,再然后又是出版社的老师,各位作协、文联、记协的朋友们……一年过去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了一下,小号人数增势喜人,追平甚至超越大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