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教 PDF版下载

版面: 家教

对话柏燕谊:

家长如何学习家庭教育


    人物档案 

    柏燕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类畅销书作家。在中央电视台《夜线》、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等多档电视节目中担任心理顾问,著有《焦虑的大人和不被看见的孩子》《不要自己坑自己》等多部心理学类书籍。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肖睿

    作为心理咨询师,柏燕谊能敏锐地从纷繁复杂的关系与冲突中发现矛盾的症结所在,将之轻松化解,让亲友冰释前嫌,在不经意间给人心中注入柔软的力量。对于家庭教育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柏燕谊有独到的看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记者: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柏燕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一方面,孩子们习惯了每天上学放学这样规律的学习生活,突然改变状态,很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跟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如果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有紧张、焦虑甚至自卑的情绪。正向的家庭引导往往可以塑造出自信乐观、阳光的性格,所以表面上看,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青春期叛逆、早恋等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但实际上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体现。

    记者:为什么有些孩子脾气暴躁,但胆子又很小?

    柏燕谊: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窝里横”,这类孩子在家中处于被允许、被包容甚至是被过度包容的状态,有安全感,他的所有表达都是完全自由的。但是,家人对孩子的过度包容,造成这个孩子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是有冒犯的,也不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他走入社会,再出现类似行为时,外人的批评和同龄人的疏远令他产生挫败感和恐惧感,家庭内外巨大的差异性会使他情绪更不稳定,同时他又不敢在外在环境中表达和释放,这就导致他回到家里会变得更暴躁,恶性循环。此外,家长的过度保护,也会让孩子对于家庭以外的环境缺乏适应能力,焦虑、胆怯。因此,家长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需要怎样的心理帮助,通过良性的心理建设,让孩子有内在的力量去面对社会竞争与社会交往。

    记者:教育、批评孩子时,双方父母经常插手,该怎么处理?

    柏燕谊:在批评自己的孩子时,如果老人总来干涉,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跟老人争论、争吵,否则就会出现一个教育悖论,即我们教育孩子孝顺,尊重老人,而自己的表现恰恰做了不好的榜样。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爷爷奶奶心疼你了,你要知道爷爷奶奶这么爱你,应该做一个更懂事的好孩子,才能不辜负爷爷奶奶这么疼你,对不对?”这样你既对爷爷奶奶表示了尊重,还引导孩子对老人更多的尊重。等把老人情感的“劲儿”顺过来之后,你就会发现家庭的关系就少了很多对抗,而老人也会成为你的助手。

    记者: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会对家长有很大的约束吗?家长应该如何学习家庭教育?

    柏燕谊:这个法案对家长是一种保护。曾有一个真实案例,妈妈失手把自己的孩子打成了植物人,妈妈被判刑。这个妈妈也是爱孩子的,她平时和孩子冲突太多,从“打两巴掌”开始和孩子形成了一种对抗,慢慢就打得越来越狠,那天也许是情绪太激动,但等她清醒已经酿成大祸。由此看出,如果没有法律边界和警示,人是很难控制自己行为惯性的,这种惯性也许会给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现在,社会为家长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如心理课程、教育课程等,选择用什么样的资源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记者: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或其他监护人应该如何分工?

    柏燕谊:夫妻协力那是最好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能做到夫妻同心,也是一种很好的状态。现在我们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夫妻不同心,导致夫妻不协力。在家庭教育上很难做到非常明确分工,不是“我做饭你刷碗”这么简单的问题。所以首先要明确,一定要依据家庭的不同状态进行分配,比如一个家庭妈妈是女强人,女主外,那爸爸就多干一点;如果家里边夫妻双方工作都很忙,那就要辛苦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多配合一点。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家庭现实状况,在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中去划分家庭的分工比例,而不是一刀切。有一点我想跟家长说:只要你有积极的心态,保持情绪平稳,夫妻感情良好,那么父母给孩子的陪伴越多,孩子受益也会越多。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